本文綜合自《知識就是力量》雜誌、人民網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據《中國天文年曆》顯示,

北京時間8月8日3時13分迎來“立秋”節氣。

立秋

天涼好個秋?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着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立秋時,北斗指向西南。

立秋時節,中國大部分地區早晚時分雖多了一些涼意,但依舊暑熱未消,今年的立秋仍處在"三伏"內的"中伏"和"末伏"時段,民間有“秋後一伏熱死人”的說法,“秋老虎”的威力讓人們在熱中又多了一份燥。

所以,立秋並不意味着馬上就降溫了,真正意義上的涼爽秋天還需一段日子才能到來!

立秋分三候

一候涼風至:立秋後,我國許多地區開始刮偏北風,偏南風逐漸減少,北風給人們帶來了絲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由於白天日照仍很強烈,夜晚涼風颳來形成一定的晝夜溫差,空氣中的水蒸氣清晨時在室外植物上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這時候的蟬,感覺到陰氣上升,太陽光已成強弩之末,一日不如一日,因而鳴叫得更加響亮、悽切。

立秋時節風俗多

立秋日這天,我國民間有“貼秋膘”“咬秋”“趕秋”等習俗。

湘西花垣、鳳凰和吉首等地的苗族人,有立秋日“趕秋”的傳統,這一天也叫“趕秋節”。屆時,族人們穿上盛裝,歡聚到秋坡上,打鞦韆、吹蘆笙,歌舞歡娛。隨後,選出兩位有聲望的人裝扮成“秋老人”,向大家送去豐收的祝福,祈望秋來好收成。

與立春時的“咬春”習俗對應,一些地方流行立秋日“咬秋”。清《津門雜記·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也有的地方,人們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湯等放在院子裏晾一晚,於立秋當日喫下,以清除暑氣、避免痢疾。立秋日喫瓜的習俗在南方一些地區也有流行。

立秋後,人們要避涼取溫,適時改變夏日習慣,以適應外部環境變化。東北一些地區,循守立秋後不再下河游泳的禁忌,避免因水涼引發抽筋的危險。飲食方面,許多地方都有“貼秋膘”的習俗。遼寧南部地區,立秋日除了多喫肉類之外,還要攤麪餅喫,早年間還儘量找比自己胖的人一起進餐,以便爲自己“貼膘”。

立秋時節重養生

立秋至秋分這段日子被稱爲“長夏”。“長夏應脾而變化”,中醫認爲溼爲陰邪,好傷人陽氣,尤其是脾陽,易導致食慾缺乏、精神不振、四肢乏力等,因此,這個時節的養生保健要格外注意。

立秋後,不要着涼,多曬太陽,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不要熬夜。日常飲食中,少喫生冷、辛辣、油膩之物,宜多食梨子、銀耳、百合、葡萄、石榴、芒果等,可滋陰潤燥,養肺健脾,護肝生津。如果已有“溼邪”侵入,在日常飲食中,還可增加一些利水滲溼的食物,如玉米、茯苓、冬瓜、薏米等。

“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天氣涼爽,人也清爽

不妨多走到戶外

欣賞世間大好景色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