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8月9日消息,研究人員稱,隨着科技的進步,老齡化問題將逐步解決,100歲以上的預期壽命將很快變得司空見慣。

美國銀行的一份報告預測,延緩死亡的技術將成爲未來十年最熱門的投資領域之一。這個市場的價值已經達到1100億美元,而美國銀行預計,到2025年時,這個價值將上升到6000億美元。該報告着重強調了人類基因組的探索和編輯、人工智能和疾病治療等方面的進展。美國銀行的報告是由美林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菲力克斯·特蘭(Felix Tran)和海姆·伊斯雷爾(Haim Israel)撰寫的。

“到2020年,醫學知識將每73天翻一番,速度遠遠超過2010年時的3.5年,”伊斯雷爾和特蘭說,“自2003年以來,基因組測序的成本已經下降了99.999%。這使得精準醫療領域開拓了新的前沿,將進一步延長預期壽命,並預示着一場‘科技人性’(techmanity)革命——技術與人類的結合——的到來。”

據估計,到2025年時,人們對“推遲死亡”(ammortality)的追求將成爲一個巨大的市場,其潛在價值約爲5040億美元。伊斯雷爾和特蘭表示,推遲死亡“將有助於提高人類的健康壽命和生命跨度,從而提高人類的活力,使世界人口擺脫疾病的困擾,而不是簡單的永生。”

美國銀行的報告指出,探索這一領域的公司包括“直覺外科”公司(Intuitive Surgical)和醫療設備公司捷邁邦美(Zimmer Biomet)等,後者最近與蘋果合作,對大約1萬名膝關節和髖關節置換患者進行了臨牀研究。另一個不斷增長的市場是基因組學領域,預計到2025年時,該領域將成爲一個價值410億美元的產業,包括對人類基因組的研究和編輯。這兩位分析人士表示,基因組學將提供下一代基因編輯技術,爲預防和治療疾病帶來潛在的革命性進展。

目前從事該領域工作的公司包括價值890億美元的生命科學設備製造商丹納赫(Danaher)公司、270億美元的實驗室儀器製造商安捷倫(Agilent)和460億美元的基因組測序儀Illumina。

特蘭和伊斯雷爾指出,Illumina在幫助推進疾病研究、藥物開發和分子測試的新發明方面尤其發揮着重要作用。

同樣,爲阿爾茨海默氏症、囊腫性纖維化和帕金森氏症等挑戰性疾病提供革命性醫療解決方案的公司也將是熱門的投資機會。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預計將爲研究疾病的原因和影響提供越來越多的幫助。這個市場預計到2025年將增長到360億美元,目前包括亞馬遜、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蘋果等公司都投身其中。

伊斯雷爾和特蘭表示,這一領域的發展可能在提高精準醫療技術的同時,降低與健康相關的成本。他們的報告還預計,人們將越來越期待食品製造商能保持“更健康的飲食和可持續的人性”,像杜邦(Dow DuPont)和慧優體(Weight Watchers)等公司應該利用農業基因編輯技術,推廣更健康的消費習慣和生活方式。

美國銀行報告指出的五個關鍵領域

1、推遲死亡——有助於人類活得更長久、更健康。

2、基因組學——包括對人類基因組的繪製、研究和編輯。

3、“登月藥物”——對囊腫性纖維化和帕金森氏症等挑戰性疾病的革命性治療方法。

4、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將先進的計算技術應用於醫療保健,目前能幫助改善診斷。

5、未來的食品——在農業中使用基因編輯技術,以及推廣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類死亡率和預期壽命

2018年發表於《科學》(Science)雜誌的一篇論文指出,人類死亡率在過了105歲之後幾乎不再增長,似乎進入了平臺期。換句話說,人在105歲之前的死亡率會逐年上升95歲的人要比60歲的人更容易死亡。但是,一旦超過105歲,死亡率就穩定下來,105歲和110歲或122歲的人死亡率都是四分之一。人類壽命是否存在極限的問題依然時學術界爭論的焦點。

另一方面,要達到超過100歲的預期壽命其實很難。在2018年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綜合了收入、醫療水平、清潔水源、肥胖控制等因素後,預測了2040年以後各國出生的人口的預期壽命,其中,中國人預期壽命可達81.9歲,世界排名第39位。相比之下,2016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爲76.3歲,世界排名第68位;美國人均預期壽命爲78.7歲,到2040年時則爲79.8歲。屆時排名第一的是西班牙,其人均預期壽命爲85.8歲,日本、新加坡和瑞士緊隨其後,分別是83.7、83.3和83.3歲。(任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