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於當日19時許被帶到榆樹市人民醫院,並被做了腿部CT檢查後,李女士4日凌晨3時許趕到醫院,看到孩子身上傷口沒有被處理,擔心感染,請急診科值班醫生爲孩子進行傷口處理。相反,假如科室和醫生之間不願意多溝通,都自顧自地悶聲做事,就會像這起事件中表現的一樣,患者成爲雙方之間的傳話筒,甚至成爲被踢來踢去的皮球,患者的就醫體驗十分糟糕不說,還可能貽誤診療時機。

2歲娃就診8小時無人理,科室協調就這麼難?

吉林男童急診就醫遭遇推諉 傷口8個小時無醫生處置。新京報“我們視頻”截圖

一則“2歲娃被撞就診8小時無人理”的新聞躥上微博熱搜。

據新京報報道,8月3日晚,吉林榆樹市李女士兩歲的孩子不慎被車碰撞,導致頭部、面部和腿部擦傷。孩子於當日19時許被帶到榆樹市人民醫院,並被做了腿部CT檢查後,李女士4日凌晨3時許趕到醫院,看到孩子身上傷口沒有被處理,擔心感染,請急診科值班醫生爲孩子進行傷口處理。

之後,她遭到6次推諉:先是被告知要去六樓神經外科門診,因爲急診科“沒有紗布和消毒水”;來到六樓門診時,被告知“不接待急診的”,要去找急診科。就這樣,她往返奔波3趟都沒能爲孩子處理傷口。她爲此表達不滿,並錄製了視頻。凌晨4時許,醫生才終於在六樓門診給孩子完成了傷口處理。

從孩子到達醫院,到傷口被處理,歷時8個多小時之久,在此期間,家長遭受多少冷眼,心理積聚了多少委曲,恐非親身經歷難以體驗。

該事件中,就算“沒有紗布和消毒水”,涉事急診科醫生也有辦法把事件處理好。比如,可請人到其他科室借,或者打電話到醫院總值班室,通過協調溝通解決該問題。再如,假如他認爲孩子的傷口複雜,自己沒有把握處理好,可以請外科會診,由外科醫生操作,根據會診制度,外科醫生需限時到場。

醫院雖然分爲很多科室,但醫院是個整體。由於診療涉及多個環節,科室與科室、醫生與醫生之間,難免需要協調和配合。在制度健全的醫院,醫生之間的默契配合,不僅會給患者帶來方便,還能大幅提升診療質量。比如,當影像醫生髮現患者體內的包塊需要切除時,若能請外科醫生來看看包塊的形態與位置,就會讓外科醫生第一時間形成直觀印象,這對提高手術成功率十分有利。

相反,假如科室和醫生之間不願意多溝通,都自顧自地悶聲做事,就會像這起事件中表現的一樣,患者成爲雙方之間的傳話筒,甚至成爲被踢來踢去的皮球,患者的就醫體驗十分糟糕不說,還可能貽誤診療時機。在這起事件當中,假如急診科醫生和神經外科門診醫生之間有簡單的電話溝通,就不至於出現患兒被推諉6次的現象。

讓人擔心的是,這次事件或許並非極端個案,而是挺普遍的現象。放眼醫療系統,患者反覆在科室之間跑來跑去,但所辦之事只需醫生一個電話就能搞定的情況很常見。在有些醫院裏,有的科室之間“老死不相打交道”。

在事情被曝光後,當地衛健局迅速介入調查,並採取了一系列追責措施,其中包括辭退急診科兩名值班醫生,對急診科主任給予行政處罰,罰款、通報,以及嚴肅追責涉事醫院領導層等措施。當地的介入速度之快、追責之徹底值得肯定。

涉事醫院相關人員的的冰冷態度和拖延作風,無疑應該被追責。而醫院的規章制度不健全,包括醫生之間的協調不足、醫院糾錯機制不健全等,也值得反思。

科室“悶聲踢皮球”、患者成爲醫生的傳話筒,這類糟糕的人文氛圍,對優化診療流程和提高診療效率十分不利,首先應得到整治。因此,當地在追責之外,也應對此精準施策,將這作爲推動建立健全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一個小切口。

□羅志華(醫生)

編輯 陳靜 校對 李立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