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Web 3月21日 文/卞海川

近日,中國移動、華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三方共同努力,成功完成了全國首例基於5G的遠程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植入手術,本次手術實現5G通信下的操作互聯,開啓了5G技術應用新篇章。

我們先來回顧一下整個過程。3月16日,解放軍總醫院海南醫院的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凌至培通過中國移動搭建的5G網絡,遠程操控手術3個小時,成功爲一名68歲的帕金森患者植入“腦起搏器”。凌至培主任形容手術過程時說:“甚至感覺不到病人遠在3000公里之外”。

1

手術的成功實現,離不開5G技術的賦能,事實上,遠程醫療對手術場景有着極高的要求,網絡環境必須滿足低時延、高可靠特性,此前遠程醫療推進緩慢,正是因爲傳統的網絡不能夠支持手術過程的要求。

據瞭解,此次實現5G覆蓋的5G基站分爲5G宏站和室分站點,其中,5G宏站採用了2.6GHz頻段,單用戶峯值速率1G,站點峯值傳輸速率可達10Gbps,空口時延低於5ms,實現了超高速率和超低時延。

5G室分站點採用lampsite新型數字室分,通過4/5G共模部署新建,5G開通2.6G頻段,單用戶峯值速率超過700Mbps。

2

“病人在北京手術檯,我在海南,中國移動5G網絡的穩定保障,讓我們跨越了兩地。”凌至培主任表示,將來通過遠程手術,上級醫院高質量、高水平的專家可以遠程、直接對偏遠地區的患者進行手術,完成過去在基層難以完成的手術。

通信專家陳志剛用三句話來形容評價此次手術:各方膽子都夠大、醫療與5G融合經典案例、打開了醫療資源配置的新窗口。

5G技術究竟是不是註定失敗的技術?

進入2019年以來,兩會5G直播、上海5G火車站,還有剛剛的5G遠程人體手術,都把5G的話題推向了新的高度,但偏偏這個時候一篇名爲《5G將是註定失敗的技術》的文章引發大量關注。

其中文章否定了5G需求,其認爲5G最大的優勢之一是速率,但卻沒有真正需要的場景,而在時延方面,文章認爲4G幾十毫秒的時延是比較合適的,1ms的時延對人沒有意義。

很顯然,5G技術發展到今天,實際商用的場景也逐漸浮出水面,就首例5G遠程人體手術而言,真正的商用落地也只是時間問題,在沒有5G技術的加持下,遠程醫療實現可能渺茫,而對於5G技術本身,高速率、低時延也是助力應用場景實現的重要推動力。

現如今,在我們身邊都會遇到突發性疾病發生,患者病情緊急,在所處地方沒有合適的醫生進行救治,轉院將極大的浪費寶貴的治療時間,如果以後5G醫療技術能夠普及後,很多患者就可以在突發情況選擇就近的醫院進行救治,極大的增高救治幾率。

可能有人會問,實現遠程醫療必須依託5G網絡嗎?4G、寬帶網絡等手段無法實現嗎?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在速率方面,4G網絡的特點只能完成“圖像高清”的階段,這在遠程醫療體系中最多可以幫助醫生實現遠程問診,對於傳輸大量超清圖像、醫療數據還不能得以實現。

其次,在時延方面,4G網絡並不能讓醫生和患者之間完成實時交互,當大夫利用操作杆完成相應動作時,必須要求接近0時延的網絡環境,避免醫生判斷產生誤差,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而對於寬帶網絡來講,特定偏遠山區地區還未擁有相應條件,無法完成網絡覆蓋,而隨着5G發展的推進,網絡信號可以覆蓋到更深、更廣的地區,最終幫助遠程醫療實現鄉鎮全覆蓋。

5G下的遠程醫療,首先就是可以保證高質量、高速度的網絡,從而讓高分辨率的圖片和視頻能夠使醫生更加及時準確地判斷出病人的病情,另外,全範圍覆蓋、不中斷的網絡信號也對手術進程的推進打好堅實基礎。

5G商業模式的全新思考

任何一項技術的實現只能說明它成功了一半,更要考慮商用落地,對於5G來講也是毫不例外。

在談到5G商業模式時,行業總是顯得擔憂過頭,在5G到來的前夜,設備廠商、終端廠商和產業鏈其他企業也在尋求破題良方。

5G時代,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的服務模式將從2C模式向2B2C模式轉變。此次5G手術的成功還處於實驗室研究階段,等到真正商用時,由誰來爲該服務買單,有待探討。運營商也在不斷嘗試2B的新商業模式,從而實現運營商、醫院、產業鏈企業多方共贏。

同時,運營商面向企業業務提供服務的形式也在發生轉變,隨着流量費用的逐漸降低,過去的流量經營模式難以滿足高價值的增值服務需求。運營商可以提供平臺能力或者提供一整套打包服務方案給企業,給企業提供更強大的5G能力。

就目前看來,全球運營商都在面向企業業務開展數字化轉型,5G時代的企業業務被各方普遍看好,但是具體能否形成產業鏈的良性循環,還需各方共同努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