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那一群围着“流浪大师”直播的人!真想爆粗口!

来自于 高岗空气的授权 原创 高岗空气

喜欢刷抖音的朋友,这两天,刷出来最多的恐怕就是所谓的“流浪大师”。

这个外边邋遢,内心精美的新网红,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引得无数拥趸,甚至与大师交往颇深的一名长相气质俱佳的女子,也被大家给予了无限的想象,甚至有人搞起了拉郎配,希望大师和女子的后半生幸福。

据了解,这位抖音新网红:沈先生,“沈巍”,今年已经52岁了。看他的头发和衣服,我们就可以清晰的看出,他流浪的年头不短了,甚至从发型和衣服,让人想起另一位网红”犀利哥“。

其实,笔者看到在2018年底,这位沈先生因为一个在路灯下诵读《战国策》、《尚书》、《左转》而红过一次。的确,在常人的印象中,流浪汉就是一副邋遢像,要点吃喝,混日子的人,很多时候都是需要去救助关爱的人士。

可是,这位沈先生,除了外表外,从现在获知的信息看,他是一位喜欢读书,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观点,而且出口成章,引经据典,可谓是彻底颠覆了所谓的一贯的流浪汉形象。

而且在大量的抖音视频里,还有人称其是复旦高材生,曾经有美好的单位,后来妻子遭遇车祸,人生受到巨大打击等等,利用这一一系列反差进一步的增强了其传播性。高材生、好单位、遭遇大起大落,似乎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了众人捕捉的热点和对象,一夜之间抖音出现了无数的关于流浪大师的账号,可谓是收割流量无数。然而,根据现在的消息,啥复旦说和车祸说,纯属造谣。而他之前所在的审计局也已经发布了相关信息,证明确实是在该单位工作过,且足额发放工资。

看到密密麻麻的人群围着,几乎人人一部手机的狂欢,让人简直无语至极。这群人是处于什么目的,什么企图,他们难道只是对知识的追寻,还是只是为了好奇和消费这种反差的人生。

相信,沈先生也是不胜其扰。估计他也没有想到自己的会以这样的方式来面对全国的观众,他自己也说,”来的也快,去的也快“。

况且不说啥是大师,毕竟现在大师也被异化了,甚至被污名化了,也能看到评论中,很多人甚至打出了,”小丑在庙堂,大师在流浪“的话。此事,成了所有人抒发内心不满的一个载体,这种畸形的社会崇拜屡屡出现,不能不让人反思,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啥是大家所追求的,大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一窝蜂的去追求一个热点,然后消费完看他冷却,在去寻找新的热点,如此乐不此彼?在整个过程中似乎只剩下了一地的鸡毛。

首先,从这个戏剧化的事情中,我没有看到真正的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望。正如和沈先生多次同框的女子所说,大家只是带着手机来,并没有带着书本来。这可谓一语中的。这帮呜呜泱泱的人群,有几个人是真正喜欢读书的,读过多少书?真因为没有文化,对出口成章的人才会瞬间的崇拜,秒变小学生,然后不加辨析的去追星。其实,社会上真的没有大师吗?大量的高校和图书馆的公开的讲座不能说完全没有大师吧?又有几个人能和看沈先生一样从外地不惜重金匆匆赶到,只为一睹为快呢?

其次,从这个戏剧化的事情中, 看到当代人的苍蝇效应。很多人,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爱好,唯一的爱好是网上的热点,像苍蝇一样的追逐,只为那一瞬间的狂欢。就像是所谓的打卡某地一样。

还有就是,从这件事情我们也能看到,很多人陷入了文化荒漠中,对人的认可全是符号,把符合等同于一切。复旦、公职人员、大师、这些东西一关联,热点就增八度,殊不知这里面都是人为的造谣,不过这也体现出对社会族群存在天然的固化的认知。比如,介绍人先要介绍职位,好像他首先是这个职位,然后才轮到这个人本身。

还有就是对语言使用的无所不用其极。动辄”大师“,动辄”最牛“动辄”最美“,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甚至很多人使用”最“的时候,一连好几个,比如最最最最好等等。其实,”最“本身已经是顶点了,重复使用其实对其意思的弱化。但,这个时代似乎是最容易随口就给封号的时代,一个人动辄玩一个小把戏,只要是某些人没有见过的,立刻就封神了。心态何其浮躁?

从现在的网上信息看,其实沈先生不甚其扰,甚至求着大家离开,自称你们想赚钱,那我就当猴子耍给你们看。这样的话都出来了,大家仍然毫无所动,因为他们不关心这个人的死活,他同意与否,只关心带来的流量,这些流量能否变现。笔者觉着沈先生可以报警处理了,对于网上的造谣公安部门也要进行处理。

如果您真的喜欢知识,真的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请您受到沈先生的启发,去拿起书,去仔细的阅读,去提升自己,而不是在嗷嗷地扑向沈先生。试问一下,处于流浪状态的沈先生,尚且保留对知识的渴望,而你整天瞎忙之外,一年读过书吗?

同时,对于沈先生的人生追求,虽然不能一棍子打死,但是既然满腹诗书,为何不更好的发挥其效应,流浪避世是自己的选择,但入市超脱似乎是更好的选择。

本文内容由壹点号作者发布,不代表齐鲁壹点立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