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丁才仁製作的泥塑、土陶器、掐絲唐卡、繪畫等目前已經銷往上海、北京和西安等地,每個月的收入有1萬元左右,他執着的精神爲玉樹藏族文化和推廣特色文藝旅遊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巴丁才仁在玉樹藏族裏算是有文化的人,他高中畢業後開始學做泥塑。

巴丁才仁在家中和泥製作泥塑

巴丁才仁51歲了。他說,我的年齡和我的身體有些不符,尤其是肚子有些大。說完這些話時,他自己先大笑起來。

巴丁才仁是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玉樹市仲達鄉電達村人,玉樹地震前一直在鄉里生活,後來,他從村裏搬遷到玉樹州上來定居。他定居的目的只有一個,將自己的藥泥塑文化發揚光大。

學藝,只有堅持才能成功

7月12日,當陽光照在結古寺上時,巴丁才仁早已起牀,他將自己的工作室收拾乾淨。然後坐在自家的院子裏,拿出一些泥塊,開始敲碎,再找一個塑料袋子裝起來,封存好。

巴丁才仁家的院子不大,院子裏擺放着四隻“犛牛”和三隻“山羊”,這些是標本,朋友委託他製作的樣本。當我第一次走進他家時,真的看成了活牛,我心裏想,怎麼家裏這麼多牛和羊。後來才知道,這是他給別人做的標本。

“叮噹……叮噹……”他手拿一根鐵棍,把從山裏拉回來的泥土塊敲碎,一邊敲打一邊嘴裏還念着佛經。玉樹早晨的陽光很好,伴隨着他的敲打聲,太陽慢慢照進了他家院子,這時候,他家裏的活也幹完了,他喫一口酥油糌粑,出門去體驗中心。

巴丁才仁在玉樹藏族裏算是有文化的人,他高中畢業後開始學做泥塑。在採訪中得知,他從15歲開始,就在村裏的一位老人那裏學習泥塑的技術。那時候生活很艱苦,他放學沒事的時候就到老人那去看看,順便用泥捏一些四不像的東西,就這樣,他對泥土越來越感興趣。

1988年7月,巴丁才仁從稱多縣第二民族中學畢業,之後他就正式開始製作泥塑。“當時很艱苦,每天跟着師傅學習12個小時以上,冬天在帳篷裏很冷,有時候腳都凍麻了,但爲了學到一技之長,還的堅持。”巴丁才仁說。

玉樹藏文語意爲遺址,“玉”在此雕琢成器,“樹”在此汲養歷史。所以,玉樹有很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自然人文遺產。而巴丁才仁就是傳承這些文化中的一員,他是玉樹州級藥泥塑的傳承人,擅長土陶器、唐卡、木雕等多種技藝。代表作品有《黃財神》唐卡和《護法神》面具。

後來,巴丁才仁下定決心刻苦鑽研,一心一意創作玉樹泥塑,他的作品慢慢受到大家的喜愛,紛紛讚歎他的作品技藝精湛,具有很濃厚的玉樹歷史文化痕跡。

傳承,只有創新才能贏得市場

文化需要市場,文化需要推廣。2012年,巴丁才仁被玉樹州職業技術學院特聘爲工藝美術專業老師,他一邊自己創作,一邊給孩子們上課,讓玉樹工藝技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2015年,巴丁才仁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玉樹市巴丁民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開始將自己的作品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瞭解和讀懂玉樹工藝作品的魅力,從而展示玉樹文化。

每一個人的進步都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和外界交流。爲了讓自己更強大起來,讓自己在創作中有新的啓發,巴丁才仁到北京理工大學、清華大學、國家開放大學、中國文化和旅遊管理幹部學院等進行學習。他在學習的時候也不忘自己的產品帶到學校,在校園裏展出,讓專家提出意見。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9月21日-25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九期玉樹藏族傳統工藝研修班結業成果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11號館“時尚北京”展區隆重舉辦,巴丁才仁有幸參加展覽,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項兆倫走到他的展區,和他親切交流,這對他的鼓勵很大。“各級領導對我們很關心,每一位領導走到我身邊,都會詳細詢問生活、創作和市場的問題,他們很支持,我們就有動力。”巴丁才仁說。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項兆倫(右二)和巴丁才仁(右一)親切交流

一份付出就會有一分收穫。從事玉樹泥塑工藝以來,巴丁才仁在專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同時也獲得了一些獎項。2017年被玉樹市文體旅遊廣電局評爲年度“優秀工藝美術師”稱號;2017年被玉樹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爲“文藝突出貢獻獎”稱號;2018年被玉樹文化體育局評爲“綜合類州級民間工藝師”稱號……一個個榮譽稱號的後面都是他辛勤創作的汗水,也是對他工作的一種肯定。

目前,巴丁才仁在玉樹市康巴風情街的“玉樹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體驗中心”有了自己的櫃檯,這對他來說比什麼都高興。“以前一直想有一個店面或櫃檯,但因爲自己財力有限,沒能實現,現在玉樹州文化旅遊體育局給我們解決了燃眉之急,三年免費的櫃檯,真的太好了。” 巴丁才仁說。

進行雕刻泥塑

巴丁才仁製作的泥塑、土陶器、掐絲唐卡、繪畫等目前已經銷往上海、北京和西安等地,每個月的收入有1萬元左右,他執着的精神爲玉樹藏族文化和推廣特色文藝旅遊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巴丁才仁是好樣的。

深夜10點時,格薩爾王廣場上的燈熄滅了,但“體驗中心”的燈還亮着,那是巴丁才仁在認真創作,他說,“深夜是創作最好的時刻,我要爲藏族特色文化貢獻一份力量……”(文圖/劉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