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

“你買房了嗎?”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這句話成了老友們聚會上心照不宣的一個話題。

往前推幾年,那時候,各大社交平臺上扎堆的還是類似租房改造的內容,一句「房子是租來的,但生活不是」一度成爲北上廣深空巢青年們的心靈出口。

遺憾的是,幾年過去了。各大公號賣力傳播的「租房」生活理念並沒有得到大家的認同。北上廣深的青年們在經歷了租房的淬鍊之後,反而意識到了房子的重要性。

一時之間,「買房」一躍成爲當代青年的共同理想。

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

然而,一線城市讓人望而卻步的房價,又讓買房不只是買房子。買房的背後,還代表了一系列關係的微妙變化。

家人關係、朋友關係、情侶關係……在結合人情和利益之後催發的種種反應,都是在買房過程中你必須要面臨的境況。

今天看到在網上看到一篇帖子,看完之後深覺買房過程,大概是對一代人親密關係的重重考驗。

帖子是這樣的,一對同在深圳打拼的老鄉,經同學介紹認識、結婚。懷孕之後,兩人決定在深圳買房。

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

爲了湊首付,男方父母賣了老家房子拿出全部積蓄支持,男方妹妹也借了十多萬。女方這邊,因爲父母錢是分開的,女方爸爸給了二十萬,媽媽沒給。

拼拼湊湊,最終首付還差了十萬,兩人向朋友借了錢湊夠首付終於上車。但因爲買的是二手房,翻新時又花了一筆錢,男方家東拼西湊把這窟窿補上了。

孩子出生後,各種花銷隨之而來。孩子花費、房貸、還債,小夫妻日子過得苦哈哈的。

這時丈夫就提出了點疑問:小夫妻壓力這麼大,女方家是獨生女,父母退休金也不低,爲什麼兩人買房裝修,丈母孃看着兩人借錢一點表示都沒有,合理嗎?

帖子是男方發的,提出疑問也算含蓄了。我翻譯了一下男方的意思,直白一點大概是:我家爲了買房拿出了所有積蓄,現在夫妻倆日子過得這麼緊張,丈母孃有錢爲什麼不資助女兒?

看完整篇帖子,我差點沒忍住親切問候一句:房都買了,不想着經營好自己的小家,天天想着“啃老”您要點臉成嗎?

在深圳,擁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幾乎是每個深漂族的夢想。

前不久,某房產平臺數據顯示,2018年,深圳的房價收入比已經達到35.9,成爲全國購房壓力最大的城市。在其監測的100個城市中,如果按當地人平均收入來買房,大部分得20年以上才能買得起。

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

但事實上,大部分買房的人年齡都在30歲以下,畢業5年內買房的佔了多數。之所以買得起,絕大多數是父母掏空一輩子積蓄在幫孩子“助力起飛”。

父母掏空畢生積蓄只爲給孩子在一線城市付個首付,這已經是當代見怪不怪的現象了。去年4月,某磚家甚至提出「六個錢包」的概念,建議如果「六個錢包」能夠湊首付,還是買房的好。

按照磚家說法,當代小夫妻要買房,即使舉男女雙方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等「六個錢包」之力也是使得的。

年輕夫妻要買房,父母給予支持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以一線城市的房價而言,要等到小夫妻完全靠自己能力上車的那一天,可能已經是30年後了。

當然也有人對此行爲嗤之以鼻,認爲依靠老人從牙縫裏省出的錢過“體面”生活,並不是什麼光彩事兒。

事實上,無論大家承不承認,掏空父母積蓄去買房難免脫離不了“啃老”一說。這也並非什麼難以啓齒之事,畢竟大家都是從小啃大的。

我想說的是,雖然多數父母都會習慣性地給孩子存好一筆買房前,但是任何一方父母都沒有義務一定要給孩子買房。

所謂“不幫你是本分,幫你是情分”,適用於朋友同樣也適用於父母。

這樣的父母可能與傳統思想相悖離,但父母已經盡到了將你養大成人的義務。如果父母願意(多數是願意的)且經濟條件允許,能給年輕夫妻減少一點壓力也是件樂見其成的事。

但如果父母不願意,似乎也沒什麼毛病可挑吧。你自己的小家要生存,父母的大家就該爲了你們去喝西北風嗎?

再者,買房不一爽。爲了買個房,哪個深圳人不是揹着房貸苦哈哈地生活。知乎上曾有個提問:爲了買房,普通人可以節儉到什麼程度?

有個答案是:男朋友爲了買房,衣服是能不買就不買,堅決穿到爛,鞋子磨倆洞也堅決不能扔,早中晚三餐都在食堂解決,2年之內沒有旅遊過。

還有人爲了買房,將自己曾經最鄙視的假貨App變成了常用App。

掏空父母積蓄在深買房,丈母孃不出一分合理嗎?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本質上,買房給你帶來的壓力只不過是種“甜蜜的負擔”,比起三五不時擔心被房東掃地出門的焦慮,相信絕大數人會選擇揹着房貸住在自己的房子裏。

而帖子中男方對“苦哈哈日子”的抱怨,不過是又不想過着朝不保夕的租房生活,又不想改變原有的舒適狀態。恕我直言,天下哪來這麼好的事?

與其每天絞盡腦汁地想着怎麼從對方父母那裏掏錢,不如想想自己怎麼多賺點錢。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