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很多家長都跟我提過關於孩子缺乏獨立性的問題,大概的表現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不自己喫飯啊,不自己收拾玩具啊,還有就是特別粘人,幾乎不能夠獨立玩。孩子明明自己玩的很開心,非得過去跟孩子說“媽媽走了啊,留你一個人在這裏玩啊”,等孩子哭到不行,再去哄孩子“媽媽逗你玩兒呢,媽媽最愛你啦,不會丟下你一個人的”,這不是孩子不獨立,只是家長想要去體驗孩子抱着自己的脖子,離不開自己、需要自己的感覺。

很多家長都跟我提過關於孩子缺乏獨立性的問題,大概的表現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不做,不自己喫飯啊,不自己收拾玩具啊,還有就是特別粘人,幾乎不能夠獨立玩。年齡跨度從一歲多到四五歲。

很高興的是,幾乎所有的家長都知道獨立性的重要性。但似乎大多數家長都認爲獨立就是孩子能夠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其實,比起行爲上的獨立,更爲重要的是心理上的獨立,或者說意志上的獨立。

獨立性也叫自主性,是指一個人相對地不受他人的判斷、意見或信念影響的自主狀態。

要做到真正的獨立,需要我們有穩定的內核。通俗得來講,就是自信,自信我可以做這件事情,自信我可以有我自己的想法,自信我可以承擔責任。

可是真正做到這一點,是有難度的,我們成人也是如此,想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但是身邊有各種反對的聲音,這些聲音就會讓我們動搖,甚至放棄自己的想法。而孩子要做到真正的獨立就更加難了。影響孩子無法獨立的因素

1、家長需要孩子的依賴

孩子明明自己玩的很開心,非得過去跟孩子說“媽媽走了啊,留你一個人在這裏玩啊”,等孩子哭到不行,再去哄孩子“媽媽逗你玩兒呢,媽媽最愛你啦,不會丟下你一個人的”,這不是孩子不獨立,只是家長想要去體驗孩子抱着自己的脖子,離不開自己、需要自己的感覺。

孩子明明已經可以乾的事情,非得伸手去幫助孩子,不是孩子不獨立,而是家長想要體會自己是有價值的。我甚至見過一個媽媽生完大寶之後,覺得自己好像什麼都做不了,轉頭又去生了二寶,她說好像只有這樣才能感覺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孩子離開自己玩的特別開心的時候,就會特別失落,而孩子先天是敏感的情緒接收器,就會一直黏在媽媽身邊,不是不獨立,只是爲了讓媽媽開心。

把所有的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說是爲了孩子,可是壓根不管孩子是不是需要,只是營造“我是一個好媽媽(好爸爸)”的角色。

有些家長甚至是不願意讓孩子獨立的,這樣纔能有把控感,爲此會採用各種方法,“你如果不聽我的,我就死給你看”,“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等等,孩子爲了避免背上罵名,或者小的孩子無法離開家長生存,不得不讓自己無法獨立。

2、不尊重孩子獨立個體性

換句話老說,無意識地認爲孩子是自己的私有物,而不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要求孩子所有的表現都能夠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待來做。我現在想要出門,不管你是不是在投入地遊戲,你就得立馬跟我出門,否則你就是無理取鬧,孩子在這個時候約等於一個手提包。明明孩子自己非常投入地做自己的事情,但是我想跟你互動,就去打斷孩子,強行互動,孩子在這個時候約等於一個小寵物。長此以往,孩子自然也就無法獨立。

3、家長不信任孩子

在我們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有嘗試的階段,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爲孩子做不到、做的不夠好,或者乾脆不給孩子嘗試的機會。孩子沒有辦法通過事實檢驗,確認自己的想法,

就只能聽別人的,把別人的思想變成自己的思想。這,讓孩子無法獨立。

推薦閱讀:《自信心建立誤區:你的鼓勵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不夠好》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做到真正的獨立?

1、家長要真正獨立起來

我們要區分究竟是我們依賴孩子,還是孩子依賴我們。我們要把更多的注意力從孩子身上轉移出來,放在自己身上,發展自己,而不要期待藉由孩子來實現我們的價值,孩子的小肩膀撐不起我們的大夢想。

我們要根據自我體驗去形成自己的思想。不要總是依靠別人的經驗來選擇做什麼或者怎麼做,我們要把別人的信念和思想從腦子裏面摘出去,真正知道自己喜歡的是什麼,自己的感受是什麼,這樣我們才能不受別人影響,做出最適合自己的決定。

只有我們家長獨立,不依附孩子,孩子才能獨立起來。

2、瞭解孩子的情感需求。

很多家長爲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逼迫孩子必須獨立地完成這些事情,甚至有的家長從孩子嬰兒期就分房睡,這是不可取的。孩子確實能夠獨立睡覺了,但是心裏十分恐懼,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愛自己,缺乏安全感,這是獨立嗎?顯然不是,這樣形成的獨立,只能是被迫的行爲獨立,而無法讓孩子達到真正的意志獨立。

孩子在兩歲之前的粘人也是非常必要的。這期間孩子一定要家長在自己旁邊或者自己的視線範圍內,否則就無法獨立遊戲,這是孩子不斷確定自己安全的過程,只有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讓孩子確認自己處於安全、穩定的關係和環境中,孩子纔敢於獨立地探索,從而發展出獨立性。

3、允許孩子“走彎路”

在安全範圍內,不打斷孩子與事物之間的鏈接,哪怕他做的不那麼好。

只有對一件事做到真正的確認,孩子才能夠不受他人的影響,有獨立的思考。而要做到這一點,一定是來源於自己的體驗得出的結論,而非根據別人的經驗。

比如有的小朋友想要去觸碰杯子,家長會直接收走,告訴他,這個太燙了,不能碰,這個情況下,孩子只在頭腦裏知道這個是燙的,並不知道燙的真實感受是什麼。孩子想要穿着薄衣服出門,家長直接告訴孩子,太冷了,你必須要穿着衣服,孩子沒有辦法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做決定。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玩具,家長告訴孩子,你的方法是錯誤的,你必須要怎麼怎麼做。這樣孩子是沒有辦法有自己的真實體驗,也就沒有辦法信任自己,自然也無法有獨立的思考。在生活中就容易出現,沒有主見,隨風倒的情況。

願,我們和孩子都能獨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