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市中心的鐘樓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銀川街頭的城市交通

這篇文章原本是我2015年11月冬,首次自駕西北時所寫,現在回看,感覺有重寫的必要。

當年,主要是想走2000多年前的匈奴故地,看看西漢李陵將軍在河西走廊,訓練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特種兵”的幾處故地,爲我手上所寫的文章拍些素材。走完河西走廊後,就去了寧夏自治區的首府,銀川。

​當我參觀過位於銀川20多公里外,西夏王陵景區中的“西夏博物館”以後,感觸良多,感覺有些知識是書本上少見。當時想寫點文字,但卻遲遲沒有動筆,因爲我不知道自己建立起來的線條是否恰當?是否會被視爲井底之見?爲了謹慎起見,一直試圖通過閱讀歷史學者的著作,學習下他們的認知。

但是,對於西夏,呂思勉在其《中國史》和《中國通史》中有雖有所提及,並沒有獨立成章進行介紹。臺灣陳致平教授在其著作《中華通史》第5卷和第6卷,“宋遼金史前、後編”中,也沒有把西夏單列,只是穿插了詳細的介紹篇章而已。

更遠一些的就是《續資治通鑑》,但作爲編年史,歸納起來閱讀量有點大。

因此個人愚見,未必有專家觀點的支持,大家閱讀時權當一個普通人喃喃自語 ,不求同,也不必上綱上線。

另外,我不是爲重複歷史,只是根據網絡閱讀習慣,把感受線條寫出。

建立西夏的党項人,是居住在松潘高原羌族地區的羌人一支;還有種說法是鮮卑人一支。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党項人下高原

唐時党項人聯合吐谷(yu)渾抵抗當時崛起中的吐蕃。但當吐谷渾被吐蕃滅掉後,党項人受吐蕃擠壓,党項人請求中央政府要求內遷。鑑於党項人配合唐朝打擊吐蕃的有功,唐朝皇帝賜予党項人李姓,並把陝北榆林、米脂一帶劃歸党項人居住。據說,明末的“闖王”李自成,實則是散佈在陝北各地的党項人後裔。

根據史料,唐僖宗時,党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爲夏州節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後代以夏國公成爲當地的藩鎮勢力。這部分黨項羌武裝也被稱爲定難軍,其勢力範圍以夏州爲中心,包括夏、綏、宥、銀四州廣大地區皆稱爲拓跋氏的私人領地。

党項人後來改變過多次姓氏,例如到了宋代被賜姓爲趙,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了李元昊,通過種種切割與中原文化的聯繫,建立大夏。

​1038年10月11日,李元昊稱帝,建國號大夏。宋朝上下極爲憤怒,原本臣服宋朝的關係正式破裂。經過一番切割中原文化改變之後,改革效果終於顯現,元昊相繼對宋朝發動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等四大戰役,殲滅宋軍西北精銳數萬人。並在1044年,在河曲之戰中擊敗攜10萬精銳御駕親征的遼興宗。此時,西夏總兵力約50萬人。從此一個威脅北宋的對手出現在西北部。原本人口不多,爲何會在李元昊的手中變得如此強大?

李元昊都改變哪些?只選擇重要的予以簡述,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搜索詳細資料,選擇這些只是爲了佐證自己的觀點。

1.頒佈禿髮令: 元昊繼立,下令禿髮。即推行党項的傳統髮式,禁止用漢人風俗結髮。元昊首先自己禿髮,然後下令境內人民三日內必須禿髮,不服從命令者殺頭。

這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剃髮令。

2. 改姓立號:廢除唐朝和宋朝的賜姓李氏和趙氏,改用党項姓“嵬名”。又廢去宋朝西平王的封號,用本族語稱“吾祖”(兀卒。青天子)。

徹底斷絕受中原文化糟粕影響,恢復民族獨立性。

3. 創制文字:1036年(大慶元年),命大臣野利仁榮創制西夏文字。三年始成,共五千餘字,形體方整,筆畫繁冗,又稱爲蕃書或蕃文。結構仿漢字,又有其特點。但是流通的不是太理想。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西夏文

李元昊的這些革新,就是爲了令党項人,擺脫中原迂腐國學的“毒化”。

李元昊在統治指導思想上,摒棄宋儒理學的“禮義”,採用適應党項社會現狀的功利主義和先秦法家的“法治”學說 。使得西夏國力出現翻天覆地變化,一時間打敗宋、遼,拓疆擴土,而被“國學”毒化的北宋,一直到南宋被滅,從來沒有強盛過。

如果李元昊不是由於亂倫奪了自己兒媳,被兒子割掉鼻子慘死,死時才46歲。也許西夏在歷史上的作爲,絕對不會是我們今天看到的。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興辦儒學

但是,西夏經歷百年之後,到了夏毅宗與夏惠宗時期,開始對內大興儒學,重新提倡漢文化與技術,廢行蕃禮,改用漢儀。

這種變化是致命的,惡果顯現在後來每戰必敗。對外常與宋遼兩國處於戰爭或是議和的打打停停,國力開始出現明顯衰退。如果西夏後代皇帝,能夠秉持開國帝李元昊訂立的國策,西夏或許不會被成吉思汗滅族?

西夏可能是歷史上被“儒學”毀滅的一個典型案例。

有人會用儒家在日本的興盛來批判,但請別忘記,德川家康引入王陽明的儒學,只是爲了給“下剋上”的武士們戴上愚忠、服從幕府的緊箍咒。

儒學自創立之初,就因觀點矛盾,立論虛闊而受詬病。先有司馬遷的批評、後有漢宣帝的批判、再有東漢班固的指責。但終因有利統治、士子爲私慾,經孔子發揚光大後的儒學,導致國人養成的民族性格,口心不一,從小就說着言不由衷的假話。使得整個社會,僵化教條、復古封建,民智不開,這可能也是中國近代處於散沙狀態的要因之一。

這種近似觀點,早在100多年前,外國傳教士中很多人也有,像在山東居住過近30年寫出《中國人的素質》的美國傳教士亞瑟.史密斯,他也是說服美國政府用庚子賠款創辦清華大學貢獻者。30年代的專家學者像魯迅等也基本持近似之看法。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門口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西夏王陵正門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王陵石牌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王陵之一

被儒學“滅國”的西夏王朝

西夏開國之王雕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