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冷暴力則不然,那是與你連爭吵也沒有,連話都不想說,除了不願見到你,一味逃避你,無論你做任何事,他都不想與你有任何交集,無論你做什麼事都得不到他的回應,就像跟一個活死人在一起生活。那麼被施加冷暴力的人在下一次與之交往之前,會考慮是否自己“做錯了”或者是否“不符合對方要求了”的想法,以此謹小慎微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早年的弘一法師是個大才子,風度翩翩的他在日本求學,有一日本妻子。38歲時辭去教職於虎跑寺廟落髮爲僧。

妻子攜幼子問他:“慈悲對世人,爲何獨獨傷我?”

弘一回答:“愛就是慈悲。”

隨後一直將寺門緊閉不與相見。

這像不像一種冷暴力?這是不是一種冷暴力?

剛開始,我一直不解。遁入空門像是一種逃避世事的迴避行爲。

對於女人和孩子來說,像不像一種遺棄?

事實不然,冷暴力是指:出現矛盾的雙方,不通過毆打等肢體暴力的方式解決,而是出現冷漠,輕視,放任或疏遠的精神暴力形式。

李叔同的離開並非是真正冷暴力。

事實上,在弘一法師決定皈依佛門之前,與妻子的一封信中如此寫道:

“誠子,關於我決定出家之事,在身邊一切事務上我已向相關之人交代清楚,上回與你交談過,想必你已瞭解我出家一事,是早晚的問題罷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索,你是否能理解我的決定了呢?若你已同意我這麼做,請來信告訴我,你的決定對於我十分重要。對你來講硬是要接受失去一個與你關係至深之人的痛苦與絕望,這樣的心情我瞭解......。”

而在妻子攜子上門挽回丈夫的時候,雖然大門緊閉不予相見,仍舊剪下一縷鬍鬚託老友轉交妻兒並託人將妻兒送回日本。

在與妻子的交流中不僅柔情而且細心周到。

冷暴力則不然,那是與你連爭吵也沒有,連話都不想說,除了不願見到你,一味逃避你,無論你做任何事,他都不想與你有任何交集,無論你做什麼事都得不到他的回應,就像跟一個活死人在一起生活。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究竟什麼導致了冷暴力的產生?

兩方面原因:

一.母嬰依戀關係中的互動模式的延續。

依戀關係:是尋求與某人的親密,並當其在場時感到安全的心理傾向。

在哈洛的恆河猴實驗中,發現食物並不是依戀的基礎,與母親溫暖而舒適的身體接觸纔是安全感的源泉。養育者溫暖的懷抱,對孩子的撫摸,充滿愛的注視與回應,都是嬰兒不可或缺的依戀聯結。

根據母親離開和回來時孩子的表現,產生了三種依戀類型:

1. 迴避型:對母親的行爲十分冷淡,母親離開時並不十分痛苦,回來時,也不主動恢復與母親的接觸,將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而故意不看母親。

2. 安全型:母親離開時顯得有些難過,只要母親一回來,兒童便會回到母親身邊,稍微安慰下容易平靜下來重新玩耍。

3. 焦慮-矛盾型:剛開始時兒童離不開母親,幾乎不去探索環境,母親一旦離開,會放聲大哭,母親一旦回來,卻又表現出矛盾的反應,一方面與她接觸,一方面又拳打腳踢拒絕接觸。

冷暴力屬於迴避型。因爲害怕被拒絕,所以索性先拒絕以免被傷害。

二. 在新的互動關係中的獲益。

在新的互動關係中,一方用冷暴力的形式,以此懲罰對方,讓對方在精神上矛盾而自責,那麼使用冷暴力的一方以此獲益,獲得了不費力而能夠讓對方難受並且受制於自己的好處。那麼被施加冷暴力的人在下一次與之交往之前,會考慮是否自己“做錯了”或者是否“不符合對方要求了”的想法,以此謹小慎微變成討好型人格的人。

又一位被丈夫一直冷暴力的家庭主婦如是說:“今天如果我削的蘋果,他喫了,我會快樂一天,如果他都拒絕,甚至連看都不看一眼,我就覺得自己好失敗,全面被否定。”

冷暴力的“善用者”“頻用者”利用對方愛自己的優勢,不斷養成對方“討好型人格”,以此控制對方左右。這是冷暴力裏最可怕的後果,失去自我。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它讓人迷失自己;

讓人成爲別人想要你成爲的人;

輕易地造成核彈似的威力,並且後果不予承擔,因爲歸罪於對方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施加冷暴力的人可以用非常多的理由來否定施加了冷暴力。

“你這樣想,我也沒辦法!”

“誰讓你這樣做,又不是我。”

“你自找的。我又沒說過什麼。”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是的,沒有說過什麼,那些無聲的行爲,真在一點點吞噬那些沒有自我的人,那些急切想要從親密關係中找到自信的愛人。

可惜,所託非人,但願,早點頓悟。

愛不是手段,而僅僅是愛,愛是讓對方更好,而不是更糟。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我是上海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螢火蟲老師,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私信我們的頭條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情感解惑 | 冷暴力究竟有多可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