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無論你是否打算去努力嘗試改變,不要急着去恐慌未來,先停下來仔細看看現狀,從中去發現你所擁有的成果,並且努力真正的去認可它們。人只會爲自己的目標而主動選擇改變,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

如何改變不安於現狀又不努力的自己

幾十年前,人們對“不安於現狀”這個詞的看法等同於“好高騖遠”,經常會教育年輕人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凡。而時至今日,“不安於現狀”被看成了不斷追求,推動人們努力前進的動力。

其實,不安於現狀只是一種對現狀不滿足的心理狀態,或者說是一種內心的慾望未被滿足所帶來的衝突。它與努力的行爲之間,就像水與船的關係一般,“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不安於現狀,看起來似乎是帶給人蠢蠢欲動的嚮往與追求,驅動着人們擼起袖子加油幹;但實際上,在現狀中的焦灼與不安,卻往往令人對自我產生了懷疑,對將來產生了畏懼,反而踟躕不前,焦慮卻又感覺無能爲力。

1、到底是“誰”對現狀不滿足?

是不是覺得這個問題很無厘頭?可是,你必須承認,是你自己正在一邊不安於現狀,一邊停駐着改變現狀的腳步。而這就是你正在堅持不懈所做的努力——維持這樣看似矛盾衝突,不安卻又不變的平衡。就像內心中驕縱自在的“本我”與苛求向上的“超我”,相互間誰也看不慣誰,卻又誰也幹不掉誰的樣子。

極大的可能就是,對現狀的不安,以及滿滿的志向,那都是來自外部的聲音。比如來自童年重要客體的評價,來自與周圍人的比較、來自社會環境的逼迫等等。而這些外部的不滿,會成爲要求你改變現狀的壓力,激發起你內心的不安,以及對未知的焦慮。

正如心理學家卡倫•霍尼所說的:“不同的動機和驅動力能夠引發不同的感覺和行爲。倘若我們是被任何一種直接的、追尋滿足自我的願望所驅使,我們的態度中就會存在一種積極主動性與選擇性;但倘若我們是受焦慮的推動,那麼我們的感覺和行動就會帶有很不情願的強迫性。”

人只會爲自己的目標而主動選擇改變,面對各種未知的挑戰。

2、你是否看好“努力”的結果?

努力不一定會成功,但不努力呢?可以不用爲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而拼命奔忙,更不用去面對自己努力後那個“不一定”的結果。

成功皆大歡喜,那麼失敗呢?將對你意味着什麼?

很多時候,在焦慮糾結和踟躇不前的背後,隱藏着對失敗的恐懼。不是因爲失敗的結果本身,而是因爲失敗所帶來的“無能”、“無價值”感將引致毀滅性的自尊喪失。所以,相對而言,責備自己是一個不努力的“積極廢人”,總歸比無能和無價值要容易忍受得多。

此刻,你對現狀的不滿,正是你對自己過往努力的否定。那麼,它們又如何能帶給你奔向未來的信心呢?

影響一個人對是否有能力獲得成功的預期,即自我效能感的因素,除了個人過往成功或失敗的經驗以外,還受到個體歸因方式的左右。一個對自己不滿意的人,習慣於將成功歸因爲外部不可控因素,比如難度不大、運氣好等等;而將失敗歸因爲內部穩定因素,如自身的能力不足、性格缺陷等等,這就導致他的自我效能感不斷地降低,自然也就不會對努力所奔向的結果抱有希望。

所以,無論你是否打算去努力嘗試改變,不要急着去恐慌未來,先停下來仔細看看現狀,從中去發現你所擁有的成果,並且努力真正的去認可它們。

擁抱過去,肯定自己,方能不畏將來。3、你是否知道“努力”要去向何方?

雖說要努力改變現狀,但是你可曾勾畫過改變後將會是怎樣的一副藍圖呢?你又將從哪裏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去搭建你腦海中的未來呢?

很多時候,不想努力是因爲不知道爲什麼而努力。人類的一切行爲都是有指向性的,改變現狀,只是對當下種種不如意的否定,而否定是無法構成目標的,它只會帶來迷茫與空洞,自然也指引不了努力的方向。

路並不在腳下,路在你心所朝向的地方。

李宗盛,這位被公認爲華語樂壇教父級的人物,年輕時慘到中專都無法畢業,只能到父親開的瓦斯行,靠送煤氣度日。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當時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我是一個可以在社會中存活的人,每走一步,都會被人一再告知,你註定會成爲一個沒出息的人。”

14歲時,他在鄰居家遇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把吉他。因爲喜歡,所以他天天跑去學。讀中專時,他跟朋友組了一個“木吉他”樂隊,投身到臺灣當時方興未艾的民歌浪潮之中,並多次在民歌比賽中獲獎。1980年他們出了第一張專輯《木吉他作品全集》,李宗盛也從此打開了進入樂壇的大門。1983年,李宗盛負責製作的鄭怡專輯《小雨來的正是時候》推出市場,迅速躥紅,憑藉這一成績,他加入了滾石公司製作人的隊伍,並隨後製作出大熱的作品《忙與盲》(張艾嘉),迅速成爲滾石的王牌製作人。

漫畫家蔡志忠在一次演講中告訴年輕人:“所有的東西不是去努力,努力只比不努力好一點而已,是要會思考。人生其實很簡單,只要你找尋你最拿手、最喜歡的事物,把它做到極致,無論做什麼,沒有不成功的。”

從來都不是爲了改變而努力的,我們的人生是爲了自己想要實現的願景,而努力積聚實力,努力抓住機遇,努力地在成就事業的同時成就自己。

4、如果痛苦就不要努力了吧,你可以改變不安的心

爲什麼一定要努力向前呢?日本電影《我的丈夫得了抑鬱症》中的妻子小晴就堅信:“如果痛苦的話,就別努力了,保持平常心就好了。”

在這個充斥着焦慮感與成功學的世界裏,我們總是在鄙視鏈與羨慕鏈中無法自處,總是在不夠“好”、不夠“努力”的自責中,找不到可以安心的所在。

可是,如果在這些繁複喧囂的紛爭中心力憔悴,痛苦地找尋不到自己,此刻你所需要的不是繼續追隨着人流奔跑,枉顧左右在落差中侷促不安,不停地催促自己努力、再努力一點,而是停下來,允許自己“頹廢”,允許自己有疲憊和沮喪的權利。

安然地接受你的現在,接受你的做不到,接受你的不努力。這樣至少你會擁有此時此刻完整的你自己。

正如一部日本廣告視頻《人生不是一場馬拉松》中所說的那樣:

“失敗又怎樣?繞點路也沒啥,也不用跟人比。路不止一條,終點也不止一個。”

“人生各自精彩。”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

不管你有任何心理或情感困惑,可以關注及私信我們的公衆號,向作者提問諮詢!

點亮在看,你最好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