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太重感情的人,註定會越愛越孤獨

“多情自古空餘恨”,越重感情的人,越易爲情所傷

佛曰:“煩惱障品類衆多,我執爲根,生諸煩惱,若不執我,無煩惱故。”世事就是如此的殘酷,越是看重,越是執着地追求,卻越是求而不得,不能如願。就像手捧細沙,握得越緊流失的越快,越是緊攥不放的越容易失去。

感情亦是如此,越是重情,越是用力的付出,卻越是容易爲情所傷。

“通往地獄之路,是用期望鋪成的。”——克里斯多福•孟

人們說太重感情的人,一味付出不求回報,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別人,得到卻是背叛與傷害。

可是,你真的相信付出真情,是不求回報的嗎?

《親密關係——通往靈魂的橋樑》的作者心理治療師克里斯多福·孟經過無數的自身經驗與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後得出了一個極爲現實主義的結論:“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係背後的真正動機,其實是需求。”

我們的所作所爲,無論看起來是多麼的自我犧牲,自我感動,本質上都是爲了讓某些需求得到滿足,比如陪伴、支持、接受、讚賞、關心等等。

所有的關係都是相互的,有付出必然會期待有回報,看似無私的付出往往背後有着更深的需求。

一、無私的付出期待的是對等的回報——“用我的真心換你的真情”

只是情感的“對等”,每個人心中各有各自的一杆秤。

與物物交換類似,情感的交換雖然看似無形,但同樣交換的數量與質量都是以交換者的需要爲主要的衡量尺度的。

在感情的世界裏,無私的付出者用自己最真摯的情感,期待着“只願君心似我心”。沉重的付出,感動自己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期待不留餘地的拋向了對方——即希望對方也必須無條件滿足自己的需求,比如同樣的每時每刻的感動,比如絕對的忠誠。

然而,你所給的未必是對方需要的,而對方所回饋的也遠遠達不到甚至根本就不是你所想要的。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老師將這種潛意識的“對等”需求,概括成了一個簡單的公式:我做了A,你要做到B,否則你就會得到C。

這樣的付出者在關係中常常會有一種邏輯認知,我付出了A——這是我所認爲最好的東西,而你就必須以我所渴望的B來回應,其他任何的回應都不是我所想要的。並且堅信:“無需我說出來,你就應該知道我想要的是什麼。”然而,大多數的人也只會按照自己的方式給予回報。

於是,當發現無論多麼的努力,都無法得到B時,付出者勢必會感到失望,隨即產生C的行爲。他會用種種自知或不自知的方式讓對方感覺到:“你錯了,你對不起我。” “我付出了這麼多, 你怎麼能這樣對我呢?”潛意識的目的還是爲了迫使對方產生內疚感,爲了得到B。

可是,這樣的壓制必然會傷害對方的自由意志,最終導致對方的遠離,損害彼此的關係。

重感情的人,不僅重視自己的用情之真,更在乎所得之純,也就對自己認定的邏輯更爲執着,更易陷入被辜負的哀怨之中。

心累,心傷,無人能懂。

二、無私的付出是爲了關係中絕對的清白

德國家庭治療大師海靈格說過:“人類關係始於付出與回報,而付出與回報又開啓了我們清白與罪惡的經驗。這是因爲一方帶着期待而付出,接受的一方則感覺自己揹負着回報的義務。”

只付出不接受的人會有一種無比自在的清白感,會覺得自己在這段關係中問心無愧,這就是他在關係中希望獲得的感覺——自尊的高點。可是,當他打破關係的平衡,始終將自己置於高點時,必然會給對方造成壓力,令對方頻頻感受到內疚感,自覺或是不自覺地被壓制到關係的低點。

如此一來,只要不是純粹的依賴型人格,就會在內疚的壓力下產生逃離的衝動。於是,無私付出的清白者反而爲情所傷。

我身邊就有這樣一位清白感很強的長者。不管是和晚輩喫飯還是親友聚會,他總是搶着結賬。逢年過節親友走動,他給別人送禮可以,但別人送了他禮物,他一定要再一次的加倍還禮。他重視親情,親友們但凡有些什麼困難他都毫不遲疑地施以援手,然而,“絕不能虧欠任何人”的信念,令他從不接受別人的任何幫助,堅持自己扛。

令他很苦惱的是,大多數親戚都和他有些疏離,而經常聯繫的總是那麼些找他借錢的人。越是他看重的感情,越是在失衡的關係中漸行漸遠。

人際吸引的需求互補原則決定了過度自我犧牲的人,只會吸引過度依賴的人,如此在互相滿足自戀需要的同時,又因內心深處對真情的渴望而陷入失望與痛苦之中。

共同慨嘆人心不古,真心難求。

人類共同的需求,本質上就是“愛與被愛”

因爲曾經太過匱乏,所以纔會珍惜與看重。就像缺水的幼苗,一旦有了水源,就會拼命的吮吸。

每一個重情的人,內心都住着一個缺愛的小孩,極度的渴望得到愛,渴望靠近真情的溫暖。

在他們珍視感情的內心深處,深深的根植着不爲所愛的感覺。當愛降臨時,他們會充滿了懷疑與恐懼,怕這份愛來得並不真實,怕這份愛轉瞬即逝。

於是,他們會用各種方式去求證,用自己以爲最正確的方式試圖守護這來之不易且陌生的幸福感。

l 比如一味的付出,過度的迎合或者犧牲,用委屈自己以求得全部的真情;

l 比如不斷的試探,強烈的控制着對方的言行與感情,用完全的掌控換取片刻的安全感;

l 比如總是感受到被忽視,不斷的用埋怨的方式,要求對方不停地給予關懷與幫助。

這一切,表面上看似爲了證明愛,但在潛意識中,卻是因爲他們內心裏那個缺愛的小孩,固執地以爲沒有人會愛他們。

而最終,一次次的“悲劇”不斷地證明,真情總被無情負,註定“我不值得被愛”。

這樣的“宿命”,叫做無意識的強迫性重複。

生活中的我們總是一邊尋找那些能夠滿足我們渴望的人,同時又一邊在關係中印證着潛藏的根深蒂固的“原始信念”——堅信自己是怎樣的人,堅信自己在關係中必然會被怎樣的對待。於是,我們會下意識地在關係中運用習慣的模式,將對方“勾引”成希望的樣子。

兜兜轉轉,最終回到了原點,回到了那個求而不得的最初。

太重感情的人永遠在找尋心目中真情的樣子,卻一次次在強迫性重複中越愛越孤獨。

作者簡介:

於平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