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能是職業的關係吧,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懂我的孩子。”同樣,作爲父母也必須承認即便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孩子仍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情感、他的認知、他的需要,我們沒有那麼偉大,不可能全然瞭解孩子,更談不上很懂。

問題: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突然意識到你可能並不那麼懂你的孩子?

回答:

可能是職業的關係吧,我一直都覺得自己並沒有那麼懂我的孩子。雖然當他焦躁、苦惱的時候,我能感受到他當時當刻的情緒,但是如果他不願意訴說,我也無從得知。

記得最近有一次,孩子因爲罰抄悶悶不樂的回了家就趴在牀上,書包都懶得打開,更別說寫作業了。我問他怎麼了?他說因爲數學計算題錯了一大半,被老師狠狠地K了一頓,還罰他每道題訂正五遍。他大嚷着:“不做不做就不做,明天不交了!”

作爲從小接受中華美德教育的老母親,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不做還了得?”“批評你是爲你好!”“有意見可以保留,但該罰的就得認啊!”……雖然語氣和用詞可能修飾了一番,但總體而言,我所表達的意思就是如此。

娃立馬炸毛,瞪着眼憤憤地向我申訴:“你根本就不懂我!”

一聽這話我就瞬間意識到——他說對了:我壓根就不懂他!

想想這個整天以數學爲傲,卻又時不時計算弄錯小數點、抄錯數字的小孩,在面對半面叉叉的卷子時,估計內心的挫敗感與羞愧感早已堵滿了胸口。再揹着批評和罰抄回到家,我的一席話相當於將他置於了四面楚歌的地步,有點兒落井下石了。

我承認道:“我確實是不懂你,忘了考慮你的立場了。你明明也有過很多次全對,老師這樣批評你,你肯定覺得不公平,特委屈。感覺好像一次錯誤就遭到了全面的否定。”

這一次,我猜他覺得我終於有點懂他了,雖然還是氣呼呼的,但願意麪對着我繼續埋怨,繼續發泄不滿了。絮叨完之後,他看了一會兒小說,睡了一大覺,然後還是麻溜地完成了每道題五遍的訂正工作。

曾奇峯老師曾經說過:“讓母親意識到自己對孩子的恨,能讓孩子繼續健康的成長。如果一個母親她只能覺察到孩子的愛,而不能夠覺察到對孩子的恨和抱怨的話,她就可能會把這個孩子吞噬掉。”同樣,作爲父母也必須承認即便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孩子仍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情感、他的認知、他的需要,我們沒有那麼偉大,不可能全然瞭解孩子,更談不上很懂。

很多時候,我們能做的就是扔掉所有的成見,試着去感受孩子的感受,不加評判地去聽他的傾訴,只有這樣,才能稍許靠近孩子一些,懂得孩子一點。

作者簡介

於平,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簽約心理諮詢師、上海市心理學會會員

諮詢領域:情緒困擾、人際交往、職場壓力、個人成長、兒童青少年成長困惑等。善於通過聆聽、敘事等互動模式,協助來訪者探索自己的內心,發掘自身的資源與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