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總是從考慮別人的感受的人,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們行爲上表現出的“過於友善”,其潛意識和心理學獨白常常是存在着內心的害怕,不被接納的心理機制。探究這個動機,也可能會有許多人不會贊同這樣的觀點,但是請大家注意“過於友善”這個詞,這個詞的前提暴露出自我掩飾着內心恐懼、害怕自己被排斥、不被接納的內心體驗。

有些人總是太考慮別人的感受,這實際上也是存在着一種對自己的不滿意、不認同、不認可的心理現象。這種心理在行爲上表現爲:不敢拒絕、不會拒絕、也可能不懂得拒絕別人的要求。而在心理上怕因爲自己的拒絕,而產生別人的不認可。即使自我感覺和體驗相當不好,行爲上也會委曲求全的迎合,勉強自己去完成自己心理上不認可也不願做的事情。

因爲他們內心害怕拒絕,而逐漸拒絕了不被認可的行爲,所以從來不允許自己越雷池一步;因爲在他們內心深處的人際界限是相當固着,所以一旦越界就會引起心理上的極度不適感;因爲從行爲表象來看,他們似乎好像是被社會壓抑太久了,所以好像又恰似自己視乎失去了判別人際關係邊界能力一樣。

每當一個人在做一件事,總是在考慮着“別人怎麼看”時候,其實他已經在不斷的放棄自己了。因爲他們已經成爲活在別人眼神裏的“好人”,那麼他們自身也好像是自己從來沒有自己的主見一樣。這樣總是考慮別人的感受,逐漸成爲大家心目中的“老好人”,他們有時也捨不得爲難任何一個人或讓人不快。如果別人對他們的行爲表現出任何一點不悅,他們內心中就會產生許多焦慮和抑鬱的情感,即使這些不悅並不是他們的過錯。

總是從考慮別人的感受的人,出發點是好的,但是他們行爲上表現出的“過於友善”,其潛意識和心理學獨白常常是存在着內心的害怕,不被接納的心理機制。這很有可能是源於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教養模式、人際關係的互動、人際關係邊界的形成,有着息息相關的聯繫。

例如:在他們的原生家庭生活中,可能存在有的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過於嚴厲”的教養模式,也有的父母“過度疏離”的互動關係。使他們從小就逐漸形成了壓抑自己的情感和需求的訴求,所以他們從小就害怕遭遇到拒絕和拋棄。只好用自己的迎合態度或採取不拒絕的行爲,來獲取家長的喜歡、認可和關注。

有這種性格特質的人,大都表現出十分的敏感,也很容易被他人影響和誘導,他們內心深處其實害怕的是敵意和疏遠的情感關係。表現在行爲上的是,採取有求必應的對應方式,心理上卻不知道正常的人際邊界關係的尺度,也從來沒有學會或者不會、也不敢拒絕去別人的請求,哪麼只好爲難自己了。

因爲他們內心害怕被拒絕,所以害怕不被認可,他們在行爲上採取“過於友善”的方式。探究這個動機,也可能會有許多人不會贊同這樣的觀點,但是請大家注意“過於友善”這個詞,這個詞的前提暴露出自我掩飾着內心恐懼、害怕自己被排斥、不被接納的內心體驗。這種人格特質也充分反映出潛意識的內容,心理學可以被解讀爲:“感性的、敏銳的、立場不鮮明的”的性格特點,從而顯現出他們自己的觀點很容易被改變;立場很容易被別人主導;思維模式很容易形成定式或被帶偏。

從心理諮詢中瞭解到,總是太考慮別人的感受人,雖然他們行爲上表現出的是“過於友善”,但他們在精神層面和內心中有着壓抑、不滿、甚至有的也在討厭自己的心理特徵。而且這些過度傾向於關注他人、羣體和社會性壓力的人,是無法在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等方面有所選擇或維持自己心理的平衡。他們時常在心裏會懊悔,感覺自我價值不高,意識上和思維模式上總是會崇尚那些利他主義的人。

有這樣心理的人,對自我的判斷經常是無價值感的,他們只有選擇在滿足了公共利益、以利他爲主義至上或充分滿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才感覺能夠體現出自我的價值感、才能自我認爲可以享受好的物質生活、才能獲得他人承認,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所在。

當他們自己在面對與公衆利益衝突的時候,他們的內心總是可能會出現:我得先滿足公衆利益、遵守社會價值觀、道德感,只有這樣自己才能會過得更好。於是這樣的內心觀念和定式思維模式,總會促使他們不斷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和價值感,這樣他們漸漸的失去了自己應有的判斷力和底線,這樣也會不斷促使“過度善良”的形成。

有時他們也會因爲自己的“過度善良”,暫時得到那些佔了他們便宜的人的讚美。但是我們說凡事適可而止。假如“善良過了頭,就如同缺少了底線;謙讓過了頭,就容易變成了軟弱”;如果事事無原則、過分大度與寬容,那麼有的人會感激你,但也會有的人不但不會感激你,反而會變本加厲。所以“過度善良”的本身,其實也反映出一種人際關係邊界不清的心理現象。

有社會心理學家指出,具有這樣人格特質的人是有很多人的,也包括了那些過度推崇道德感、集體感、教義感的羣體。他們往往都會忽視自我的需求;往往會容易被道德感、集體感、教義感等道義的綁架;有的也往往會在“過度善良”中迷失自己的價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