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章瑩穎案”海外輿論觀察,專家稱對中國充滿偏見 | 深度

核心提示:章瑩穎失聯事件發生之初,美國媒體對章瑩穎案的關注度並不高。中國公民在海外遇險後,時常因無法得到當地輿論的有效關注而遭遇權益損失。所以專家建議,應加強輿論護權機制建設,維護中國公民海外正當權益。

記者|周   頔

中國訪問學者章瑩穎被綁架謀殺案牽動着億萬中國人的心,然而該案在章瑩穎失蹤階段卻並未得到美國媒體的有效關注。在中國媒體持續跟蹤報道下,中國國家輿論與民間輿論持續互動,帶動了美國媒體對我國公民權益保護的關注,也加強了美國政府對該案的重視程度。

蘇州科技大學人文學院廣播電視學系主任李斌談道,輿論護權指依靠祖國輿論保障海外公民的正當合法權益,應加強輿論護權機制建設,維護中國公民海外正當權益。

李斌建議,國家應在輿論場域建立信息預警與服務機制、情感撫慰與情緒保障機制和中國聲音的播揚機制,以提供信息幫助公民規避與應對海外風險,支持公民度過因風險而帶來的心理黑暗期,推動海外輿論重視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

海外遇險維權常遭遇輿論困境

中國公民在海外遇險後,時常因爲無法得到當地輿論的有效關注而遭遇到權益損失。

章瑩穎失聯事件發生之初,美國媒體對章瑩穎案的關注度並不高,對章瑩穎失聯案件的報道也較少。

2017年6月20日至7月20日這一個月間,美國主流新聞媒體一共刊發了37篇關於章瑩穎案的報道,其中消息佔90%,言論佔10%。同期,中國主流媒體對章瑩穎失聯案件的報道則超過了200篇。

李斌指出,美國媒體對章瑩穎失聯的“冷態度”反映出普通美國人對我國公民情感上的“疏離性”。

他談道,我國公民一旦海外遇險,如果國內媒體不作爲、不推動、不關注,所在國感受不到輿論壓力,就容易延長立案與破案的時間,影響我國遇險公民的海外權益維護。

在關注章瑩穎案的美國媒體中,也存在着輿論偏倚的情況。相比權益問題,美國媒體對遇險“故事”的興趣更爲濃烈,而對章瑩穎和其家人權益維護的報道則幾乎看不到。

“美國媒體對章瑩穎失聯案件的報道多以案件故事陳述爲主。在美國媒體的講述中,偵破細節比責任追溯更重要,使得章瑩穎失聯更像一則‘福爾摩斯式’斷案故事。”李斌談道。

在美國媒體講述的破案故事中,章瑩穎作爲中國公民的身份沒有得到有意凸顯,也很少提到章瑩穎家人的維權狀態。李斌認爲,這是美國媒體輿論偏倚的重要表現,甚至一些媒體在報道上存在輿論偏見。

通過梳理美國媒體的報道,李斌發現,在美國媒體視野裏,章瑩穎被刻畫成一個柔弱的受害者形象,凸顯出嫌疑人的殘忍和“神探”的智慧。

在對克里斯滕森的描寫中,美國媒體不斷強調他曾被視爲“正常”“寬容”的助教,連續三年名列“優秀助教”行列,是一個具有“僞裝性”的施暴者。

克里斯滕森已婚卻經常光顧約會網站,並且攜帶女伴出現在爲章瑩穎祈福會上。“這種採用嫌疑人第一視角的報道將章瑩穎描繪爲‘偷獵對象’,用美國優勢男性對亞洲弱勢女性的施暴來強化章瑩穎作爲無助受害者的刻板印象。”

李斌指出,章瑩穎失聯與亞洲女性、中國女性甚至中國人在美國人心中不斷被“污名化”有關。

我國公民海外遇險既是治安問題,也是輿論層壘問題。無論是輿論忽視、輿論偏倚還是輿論偏見,都顯現了美國及外國對中國的偏見,以及我國傳播力的不足。

國內輿論場爲章瑩穎案贏得關注

在章瑩穎案中,國內輿論的及時有效發聲起到了很大的護權作用。

“章瑩穎失聯後,國內輿論通過議程設置向國外輿論施加影響,形成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海內外信息聯動機制,幫助公民營造一個有利於維權的輿論環境。”李斌談道。

中國多家主流媒體第一時間對此事件進行持續性報道,使這起跨國失聯事件迅速形成輿論熱點。人民日報、中國青年網、新華網這三家國家級媒體,6月份平均每天有兩篇報道;隨着案件調查的深入,到了7月,報道數量也隨之增加,平均約每天5篇。

李斌指出,在具體報道進程中,國內媒體呈現多角度、遞進化的特點,從一開始報道受害者到報道受害者家人,再到報道嫌疑人與案件走向分析等,較爲全面地呈現了案件的進程,進一步提高了國內對此事件的知曉度,爲異國他鄉的章瑩穎家人提供了充分的輿論支持。

國家輿論與民間輿論的熱度帶動了美國媒體對我國公民權益保護的關注,增大了章瑩穎家人成功維權的可能性。

李斌談道,我國輿論通過中美兩國以往案件數據的對比,指出美國政府應當承擔的責任與美國警方辦事效率低的事實。新華社還發表文章批判美國的司法制度,認爲在這一事件中,美國司法體制和警方辦事效率對該事件發生應負一定的責任。

之後,中國媒體有大量聲音將章瑩穎失聯案件的矛頭指向美國政治制度。隨着中國媒體的跟進報道,使得章瑩穎失聯案件被納入FBI審查案件中,美國政府從不重視到非常重視,加快了對案件的審理過程,加強了對於嫌疑人的抓捕與審訊工作,這是對我國公民合法權益的最好維護。

爲讓章瑩穎家人更好地維權,國內輿論在對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報道中,立足外國人對遇險人與事件的共同認知點和引發情感共鳴的接觸點,極力塑造出異國輿論對我海外公民的情感認同,以便吸引更多海外人士對我國遇險公民的同情、理解的輿論,實現哈貝馬斯所說的不同主體間的“有效共識”。

在對受害者及其家人的報道中,中美兩國媒體在人文主義情懷錶達上展示出話語趨同的傾向。國內媒體主要關注受害者家人尋找女兒的行動以及家人盼女兒歸來的心聲。來自國人的溫暖人性的正向度支持與美國人的接受心理達成了情感共振,推進了美國人對案件進程的關注。美國媒體持續報道了章瑩穎失蹤後,其父母抵達芝加哥,與校方和警方見面,表明尋找女兒的決心。章瑩穎父母自掏腰包懸賞尋找綁架女兒的人等。

中美媒體的報道共同呈現出了章瑩穎家人抵達美國的完整形象和中國家庭的跨國尋親故事,構成了有利於章瑩穎維權的輿論。兩國媒體對我國遇險公民家人形象充滿人情味的修辭,也激發了美國民衆對章瑩穎失聯事件的關注與同情。

公民遇險事件發生,兩國媒體都會從自身的價值觀角度出發看待問題。而美國媒體認爲美國已經給予足夠關注了。司法體制的問題是美國的傳統,不是媒體能夠解決的問題。

李斌指出,我國媒體在輿論護權的同時也應提升國際視野和大局意識,不製造誤解,不引爆矛盾。在公民遇險問題上保持客觀、冷靜、有理、有節的態度,纔有利於中外輿論在公民生命權益問題上保持一致立場,建構出我國長期的國際正向形象。

構建國家長效機制 維護公民海外權益

“國家應在輿論場域建立信息預警與服務機制、情感撫慰與情緒保障機制和中國聲音的播揚機制。”

李斌認爲,作爲外交、軍事手段的有益補充,祖國輿論是我國海外公民利益保障的重要安全閥,有助於積極填補認知與情感的輿論真空,建立海外中國信息系統支撐,維護海外公民正當權益與生命、財產不受侵犯,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強我國公民的國家歸屬感與愛國熱情。

李斌指出,建立信息預警與服務機制,可以提供信息幫助公民規避與應對海外風險。合適的信息傳遞能夠消除不確定性,進而消除人們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因此,在公民走出國門之時,我國要積極建設各種輿論通道,如大使館、華人媒體、自媒體等方式,解決信息阻塞問題,提供信息預警、服務與保障工作,構築起海外公民活動的信息傳播支持系統,通過各種媒介渠道向公民介紹他們可能會遭遇的海外風險,向公民公開更多的可求助的法律信息通道與主流媒介通達站點,利用國內輿論使公民得到足夠的信息支持,助其瞭解遇險環境下的應對方法與失權環境下個人權益的維護策略。

李斌談道,建立情感撫慰與情緒保障機制,可以支持公民度過因風險而帶來的心理黑暗期。

國內媒體在章瑩穎家人最需要幫助的時候提供了輻射面巨大的輿論支持,爲海外維權的他們提供了巨大的情感安慰和鼓勵。國家通過與公民個人建立情感的方式昭示了國家救助不只停留於硬邦邦的器具救護,還包括開展溫暖人心的呵護。我們要充分發揮傳媒撫慰人心的作用,通過對海外我國公民的情感支持減緩他們身處異國的恐懼心理,強化他們的國家認同。

李斌強調,建立中國聲音的播揚機制,可以推動海外輿論重視我國公民的合法權益。

章瑩穎失聯事件無疑在偏見普遍存在的跨國交流語境下提供了構建輿論共同體的契機。我國媒體抓住契機,積極向世界輸入中國議程,推動國際議程朝有利於我國公民利益維護的方向發展,嘗試建立能夠洪亮傳達中國聲音的國際性話語平臺。

具體而言,聯動國內各個媒體和駐外輿論陣地,包括社交媒體陣地,提升輿論質量,促進公民遇險議題的中外輿論共振,積蓄支持公民維權的輿論動能。同時也不能忽視僑民的呼籲與僑民媒體的推動,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程曼麗就曾指出,我國對外傳播離不開“一些有效的人際傳播”。

章瑩穎失聯案件中,華人羣體開始對美國“強調證據、遵守程序”的司法體制產生了強烈爭議,推動了案件在美國本土產生極大影響。支持與鼓勵華人華僑和華人媒體打造祖國輿論的海外支持力量,也是必須重視的構建中美輿論共同體的路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