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乐队的夏天》称为一个黑马节目其实不为过,作为一个以语言类节目起家的团队,马东带着米未刚开始去找爱奇艺和沈黎晖时,两方都表达了疑问:做乐队。从辩论到说唱、街舞再到乐队,这些被认为小众的内容都因为几档节目触达大众,这其实也反映了国内娱乐消费语境的变化和用户群体需求的更迭,为了满足这种种变化,平台要做的就不只是提供优质内容了。

#乐队的夏天总收官#《乐队的夏天》在昨天播出了最后一集大 party,到这里这档支配了整个夏天的大热节目的第一季就正式结束了,跟季节完美契合。

最终集播出的今天马东、沈黎晖和爱奇艺的高级副总裁陈宏嘉等人在北京的 Page One 参加了一个分享会,聊《圈层文化背后的大生意》。

把《乐队的夏天》称为一个黑马节目其实不为过,作为一个以语言类节目起家的团队,马东带着米未刚开始去找爱奇艺和沈黎晖时,两方都表达了疑问:做乐队?你要怎么做?

在分享里马东以他惯常的调侃式说自己是拿着爱奇艺磕沈黎晖,回头来又拿着沈黎晖磕爱奇艺,最后搞定了乐队和平台。

而这个节目也是在一片疑惑中低开高走,豆瓣的评分从一开始的 7.1一路涨到 8 分以上,直到上一集播出时才掉了点,“因为大家有些对结果不满意,还到我微博底下理论。”

这种理论也再次印证了一件事,《乐队的夏天》成功出圈了。

从辩论到乐队,马东的团队都押对了宝也走对了路,把两个小众品类做到大众认知度极高,也就是所谓“爆款”的程度。现场有人提问是怎么办到的,对这种玄学的马东的回答也很玄,“天时地利人和”,他解释成“握准了时代脉搏、找对了播出平台、选对了合适的群体”。

“握准时代脉搏”这件事几乎是当场所有人的共识,爱奇艺的高级副总裁陈宏嘉就把年轻受众、纯粹、理想这样与乐队强关联的概念强调了好几次。

但年轻也并不是全部,《乐队的夏天》这档节目在招商初期就很顺利,其原因据说是爱奇艺去给客户提案时就给客户放节目里一些乐队的歌,结果公司员工们包括中高层反响都很热烈,品牌方于是爽快拍手决定投放。

对于一个算是有着时代记忆的文化内容来说,获得这样的反响其实不算太意外,更何况还有在音乐圈深耕的沈黎晖送助攻。

综艺节目、小众文化喜欢讲“破圈”,沈黎晖给自己的定位是“扩圈”,节目上各支乐队的呈现是某种结果,在这些呈现的背后是音乐行业从业者需要打造的“一个系统套一个系统”,从 Live house 到演唱会再到音乐节,这样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是乐队们生存下来的刚需土壤。

也许是沈总支了招,《乐队的夏天》这次也做了全套,集结所有乐队的音乐节正在筹备,下一季的海选也已经开始了,明年夏天还有一个《乐队的夏天》在等着我们。

从辩论到说唱、街舞再到乐队,这些被认为小众的内容都因为几档节目触达大众,这其实也反映了国内娱乐消费语境的变化和用户群体需求的更迭,为了满足这种种变化,平台要做的就不只是提供优质内容了。

好在不管是内容提供者还是消费者,都逐渐在往合格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标准上靠,即使再开发新领域,相信也是能做好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