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坦克来啦!”

1942年11月19日大雪纷飞,苏军1100门火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齐声怒吼,呼啸的炮弹如暴雨般砸向战斗力很弱的罗马尼亚军第3集团军头上。炮火过后,一群群T-34坦克和KV坦克带着浑身的积雪,向轴心国军队战地掩杀过来。无心为德国卖命的罗马尼亚军队被苏军排山倒海的气势彻底震懵,顷刻奔溃。当官的带着抢来的财宝,扔下士兵开车就跑,边跑还边喊“俄国坦克来啦!俄国坦克来啦!”苏军坦克部队一天之内便推进了近60公里。

苏联描绘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反攻的全景画

11月21日天气略微转好,德国著名的轰炸机王牌飞行员鲁德尔奉命起飞拦截苏军。他后来回忆说:“只看到公路上奔逃的罗马尼亚人,再飞了很远才看到后面追击的俄国人。”只靠他投弹和扫射,根本无法拦阻前进的俄国钢铁洪流。

11月23日,是苏联卫国战争史上一个重要日子。苏军的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由北、南两面对进,4天内各向前推进近200公里,如同一把铁钳在卡拉奇合拢,完成了对斯大林格勒的包围。过去擅长以装甲集群合围别人的德国军队,此时正在品尝遭受合围的滋味。

起初苏军估计被包围的德军不过10余万人,经几天进攻后发现这个“核桃”比预想的还硬里面有敌军近30万人。为了防止德军可能发起的解围行动,华西列夫斯基决定将苏军的60余万人分成两部分,罗科索夫斯基中将指挥30万部队继续包围敌军,叶廖缅科则率部到外围准备阻击援军,后来证明这一决策是高明的。

德军第6集团军遭受合围后,司令官保卢斯上将心里就已有了大难临头的预感。此前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漫的消耗战,使德军付出了千余辆坦克被摧毁的巨大代价,加上燃料匮乏,此时装甲部队只剩150辆坦克能够开动。粮弹不济,后援无着,再加上可怕的严寒,让德军士兵陷入无限的恐慌当中。为摆脱彻底被歼噩运,保卢斯连夜打电话给希特勒和B集团军司令部请示是否突围。

希特勒此时不允许第6集团军突围,要求坚守阵地以待救援。此举被战后众多德国将领指责为希特勒的一大败笔,并认为是空军司令戈林元帅保证有能力通过“空中桥梁”补给的吹嘘所致。不过,曾任坚守斯大林格勒的苏军第62集团军司令员的崔可夫战后总结说,德军坚守不撤并非失着,因为被围德军的油料只能保障少数装甲部队冲回后方战线,绝大多数徒步行进的德军人员若离开原有阵地,在荒凉、开阔的草原上奔走突围,只会在几天内全军溃败。保卢斯不突围而坚守了两个多月,对牵制苏军倒是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此时,戈林曾向希特勒承诺称:德国空军能够通过空投的方式保障第6集团军每天600吨物资的最低生活需求。然而,戈林的空投计划很快就遭受失败。此时的德苏空军已处于势均力敌状态,德军进行空投物资的运输机群经常受拦截,加上俄罗斯的严酷天气条件,使得德军的“空中桥梁”难以维系,最顺利的时候每天只能供应300吨物资,这个数字对第6集团军的生存希望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保卢斯奉命固守待援,第6集团军渐渐感受到饥饿的威胁。

为了实施救援,希特勒还命令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第11集团军以及已残破的第4装甲集团军和罗马尼亚两个集团军合编而成的“顿河集团军群”,要他们在厚厚的苏军包围圈上切开一个“通气管”,杀出一条通往斯大林格勒的血路,解救被围的第6集团军。

曼施坦因精心策划的“冬季风暴”解围行动,尽人皆知,这个行动的代号充满了讽刺。12月12日战斗正式打响,其前锋第4装甲集团军以230辆坦克打头阵,故意避开苏军设防的最近道路,则选择一条距离较远的道路,沿高加索至斯大林格勒一线铁路向东北一顿猛冲,一支满载油料、弹药和给养的庞大车队紧随其后。德军解围部队首先冲破了苏军第51集团军的防线,又遇到苏军第13坦克军一部迎击。此时,对面的苏军坦克数量较少,面对疯狂冲击的换装了长身管75毫米火炮的德军Ⅳ号坦克只能且战且退。

参与斯大林格勒解围行动的德军IV号H型坦克。

即使曼施泰因最后到达了斯大林格勒,也没能救出保卢斯。12月16日,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的1个装甲团由于跑得太快,将步兵和炮兵远远甩到身后。孤军深入的装甲团和奉命打援的苏军第4机械化军T-34坦克群不期而遇,德军坦克由于缺乏协同和掩护,被T-34坦克打得一败涂地,丢下50辆坦克狼狈后撤。

雪地作战中的T -34坦克综合性能优势明显

德军第4装甲集团军虽损失严重,仍寻路拼死往前冲,于12月19日,到达距离包围圈50公里内的地域。据战后被俘的德军士兵回忆,夜间他们都已能看到解围友军向天空发射的信号弹。

此时,曼斯坦因却犯了一个与保卢斯同样的错误,就是在兵力不足时,把侧翼交给战斗力薄弱的意大利第8集团军守卫。苏军正好抓住敌人的薄弱部位,于12月16日集中西南方面军主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一部共40余万人,以1000余辆坦克为先锋,由瓦杜丁上将统一指挥,向曼施坦因的侧翼发起强大攻势。这个由7个意大利师和1个德国师组成的集团军全线崩溃,意军官兵狼狈溃逃。不得不说过于软弱的仆从国军队,他们拽了第三帝国的后腿。苏军坦克部队迅速向纵深内挺进,形成直插罗斯托夫,切断整个德军南线之势。

此时,曼施坦因元帅发现情况危急,自己也面临被包围的危险,于是要求保卢斯立即突围同他会合一起西撤。而保卢斯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坚守命令,加上燃料匮乏,部队体力差,他根本无力突围。

12月23日,曼施坦因的坦克集群在梅什科瓦河北岸遭到苏军新锐部队的顽强阻击,曼施坦因动用了最后的预备队也未能突破苏军防御。战后,德军将领梅林津在他那本著名的《坦克战》中说:“德国命运的转折点就是在这里的战斗中被决定的”。

看到救援保卢斯的希望破灭,曼斯坦因不得不掉头向罗斯托夫撤退,担负后卫的第57装甲军不幸被苏军坦克包围歼灭。苏军“围城打援”的战术收到奇效,保卢斯和他的第6集团军成为“煮熟的鸭子”,最后一线生机破灭了。

看到解围的“救星”越走越远,包围圈内德军生存下去的全部希望就只能是空运。在风雪之中,德国飞机每天的运量越来越小,而且首先要保障第6集团军的口粮,对弹药、汽油都顾不上,包围圈的德军坦克出动一次都要认真计算,而且不久便都不能开动。

苏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乘机于12月24日对德军转入反攻,彻底切断了德军的空中补给。苏军第24坦克军在一天内迅猛前进70公里,直冲到德国空军在南线最大的运输基地塔秦斯卡亚机场。苏军逼近,戈林却在飞机转不转场间犹豫。

此前德军已经得知苏军逼近,希望能向西面的机场转移,戈林却一直犹豫不决,认为这样增大了航程,更会影响空中运量。结果听到不远处炮声响起,机场上的德国空军指挥官才自作主张,下令飞机起飞转场。

此时,苏军坦克已经冲进机场,开上跑道,因大雾迷漫能见度不过50米。德国飞行员听到苏联坦克马达声,便匆忙自行起飞,许多飞机在跑道或空中相撞,还有一些飞机被炮火摧毁。此次苏军的突袭,使德军仅运输机就损失了70多架,大批空勤、地勤人员被苏军俘虏或击毙。

德军马上纠集重兵向机场扑来,苏军第24坦克军陷入包围。斯大林得知这个军立下的功勋,担心会遭歼灭,于是命令其立即突围。该军用机场上缴获的油料为坦克和其他车辆装满了油,然后向北猛冲,终于与大部队会合。德军刚夺回这个机场,南线又接近崩溃,只好再次向西后撤,导致救援斯大林格勒的飞机空中飞行距离由300公里拉长至600公里,使得空运更加困难。

这幅画描绘的是1942年12月,苏军T-34坦克搭载步兵快速向德军塔秦斯卡亚机场实施机动。

苏军突袭德军塔秦斯卡亚机场,沉重打击了德国空军对斯大林格勒的空运补给

1943年1月10日,因被围德军拒绝投降,苏军发起了代号为“指环”的进攻,坦克又一次成为突击的前锋。此时,德军多数士兵早已没有了构建挖工事的力气,重型武器也已经损失殆尽,根本无法对抗苏军的突击,只得退到斯大林格勒城内的残垣断壁中防守。1月22日,苏军占领了包围圈内最后一个机场,德军第6集团军只能得到飞机夜间投下的零星补给,若再不投降,几天后全体官兵都会饿死。1月31日,刚刚被授予元帅军衔的保卢斯在百货商场地下室内的司令部向苏军投降。两天后,斯大林格勒城北的第11军残部成为最后投降的部队,至此斯大林格勒坦克大会战全部结束。

1943年1月31日,德国保卢斯元帅投降后被带入苏军第64集团军司令部。

苏军于1943年2月2日在斯大林格勒彻底歼灭被围之敌

据苏军统计,俘虏德军9.1万名,4万余名辅助人员(罗军、帝国劳工队等)。令苏军惊喜的是此前他们从未俘虏过任何德国将军,此次却一举俘虏元帅1人,上将2人,共计24名高级军官。苏军伤亡虽不少,但军队建制和骨干指挥官都得以保留,尤其是装甲部队在血雨腥风中得到了历练,不断成长壮大。而德军损失极其严重,27个整建制师(其中包括精锐的装甲师)被消灭。战后德国战史研究者认为: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是“后勤供应的灾难”,又是“衰弱的盟友招祸”。

由此,战争中的进攻者和防御者掉换了位置。斯大林格勒会战被认为是苏德战争乃至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也是苏军坦克部队成长壮大的一个转折点,同时也是精神上的转折点。莫斯科会战的胜利只说明德国不能征服苏联,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才使全体军民就此坚定了赢得战争胜利的信心。正如希特勒所说的一样,“巴巴罗萨”行动让“世界屏息以待”,直到斯大林格勒会战以后,世界才得以重新呼吸。

文章摘自《铁甲雄风》作者:徐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