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部分食用魚體內毒素仍在累積)


科技日報訊 (記者張夢然)雖然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海水中的毒素濃度已經有所下降,但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項生態學研究指出,海洋暖化以及過度捕撈導致的食性轉變,可能會使部分人類可食用魚類體內的甲基汞(MeHg)含量增加。

海產品是許多人的重要營養來源,但魚類也是神經毒素甲基汞暴露的一大來源。爲了降低甲基汞暴露風險,減少人爲汞排放的全球條約(《水俁公約》)已於2017年正式生效。然而,這些全球目標在制定時,並未考慮海洋生態系統的持續變化可能會對人類經常食用魚類(如鱈魚和金槍魚)體內的甲基汞累積產生哪些影響。

爲了研究海水升溫和過度捕撈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的影響,美國哈佛大學科學家團隊此次分析了大西洋西北部緬因灣超過30年的生態系統、沉積物和海水中甲基汞含量的數據。分析顯示,從上世紀70年代到本世紀前10年,大西洋鱈體內的甲基汞含量升高了23%。

研究團隊把這種變化歸因於過度捕撈造成的食性轉變——過度捕撈讓鱈魚對大型鯡魚和龍蝦這類獵物的依賴度上升,而它們比鱈魚在70年代的捕食對象體內的甲基汞含量更高。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近期海水溫度變化對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累積的影響。結果發現,海水溫度從1969年的低點逐漸上升,可能導致了大西洋藍鰭金槍魚體內甲基汞含量升高了約56%。雖然此前認爲海水溫度升高與某些魚體內的甲基汞含量上升相關,但對於野生魚類的具體影響程度一直不甚瞭解。

此前報道顯示,全球汞排放已趨於平穩,但這項研究表明,海洋暖化和過度捕撈行爲也對魚體內汞含量變化起到一定作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