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強颱風“利奇馬”正在中國沿海省份肆虐,雖然尚未被除名,但因爲已經造成數十人死亡,將其除名的呼聲很高。

颱風爲什麼會被除名?颱風的名字爲何千奇百怪?到底是誰在給颱風命名、除名?

颱風還會被除名?不好好值班就開除的意思?

颱風“利奇馬”過後,浙江永嘉災後救援現場。中新社記者 王剛 攝

140個名稱循環使用

西北太平洋生成的熱帶氣旋被稱爲颱風。據傳,20世紀前葉,澳大利亞預報員克里門蘭格把熱帶氣旋取名爲他不喜歡的政治人物,這是颱風第一次有了名字。

1945年,在西北太平洋地區,人們開始用人名來命名颱風。由於缺乏組織和溝通,同一個颱風往往被周邊國家起了好幾個名字。名稱混亂使得發佈的預警信息也變得模糊。

1997年,颱風委員會第30次年度會議認爲,亞洲風格的名字更能使人們對臺風提高警惕,提高警告效用,因此建議設定一個大家共同認可的命名制度。2000年1月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中國海熱帶氣旋命名錶正式啓用。

這張表上一共有140個名稱,分別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14個成員提供,每個成員提出10個名稱。名稱均以英文形式呈現,中國氣象局和香港天文臺、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協商確定中文譯名。

這140個名稱始終處於循環使用的狀態,直到“退役”的那一天。

颱風還會被除名?不好好值班就開除的意思?

受颱風“利奇馬”影響,上海全市普降暴雨,風力最大達9級。中新社記者 湯彥俊 攝

太“兇”會被開除

對於造成特別嚴重災害的熱帶氣旋或因其他原因,颱風委員會成員都可以申請將該熱帶氣旋名稱從命名錶中刪除。如給我國造成重大損失的2005年第19號颱風“龍王”、2013年第30號颱風“海燕”、2016年第14號颱風“莫蘭蒂”,它們都因爲破壞力巨大,正式被除名。

截至目前,被除名的共有30多個名稱,這些名稱將永遠代表它最後一次跟隨的颱風。熱帶氣旋命名錶上每一個名字的序列都是固定的,當某一名稱被除名後,提供該名稱的成員需提交一個新的名稱,填補這一序列空缺。

2月27日,在廣州舉行的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委員會/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第51次屆會上,2018年造成嚴重災害的“山竹”“溫比亞”被正式除名。

然而,颱風“山竹”還有一位“前任”。

2006年第21號超強颱風“榴蓮”在菲律賓造成數百人死亡,成爲菲律賓歷史上最嚴重的災難之一。因此,菲律賓在當年召開的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提出將“榴蓮”除名。

颱風還會被除名?不好好值班就開除的意思?

資料圖:泰國水果榴蓮。

與此同時,提供“榴蓮”名稱的泰國則須在第二年召開的颱風委員會年度會議上提交新的名稱,“山竹”便由此而來。

2017年,中央氣象臺面向公衆爲颱風徵名也是如此。2016年第22號超強颱風“海馬”在菲律賓造成了嚴重的災害,颱風委員會第49次年度會議決定將其除名,並由提供“海馬”名稱的中國提交新的名字以補空缺。

取名全憑喜好

各成員提交或後期替補的名稱都需遵守幾項基本原則。

每個名稱不能超過9個英文字母,這是爲了避免發佈預警信息時單詞太過複雜;名稱要容易發音;不能在各成員使用的語言、宗教、習俗中帶有不良含義;選取的名稱應得到颱風委員會全體成員的認可。

只要符合這幾項基本原則,取什麼名字全憑各成員喜好了。比如中國喜用“悟空”“杜鵑”等神話和花類名稱;香港愛用“珊珊”“玲玲”等女孩兒的名字;韓國常常選擇“飛燕”“浣熊”等動物名稱,當然,還有喜愛用水果命名的泰國。

正在被除名邊緣掙扎的2019年第9號颱風“利奇馬”(熱帶風暴級),英文名稱是LEKIMA,來源於越南,又是一種水果的名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