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出自沈宜修的詩作《蝶戀花·感懷》,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閨怨之情。清晨醒來,窗外菸雨濛濛,小蕊茸茸,嫩柳輕佻,詩人聽了一夜細雨入賬,嬌鳥數聲催醒香夢,只好懶起梳妝,對鏡感嘆,榮華已在鏡中慢慢消盡。

快樂的生活,最容易激發人的詩興,女子也用詩詞記錄自己的人生。

這女子就是大明朝非常有名的才女——沈宜修。

著有詩集《鸝吹集》,收錄八百餘首詩,雖然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是她的詩作亦流芳後世。

沈宜修[明末],字宛君,江蘇吳江人,葉紹袁妻。

吳江的鐘靈毓秀孕育着這位聰慧柔情的女子,使其詩文淡雅委婉。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詩作已是明代清雅詞風的典範

平日沈宜修熟讀經史,博通典故,是明代著名的女詩人。她的詩詞中描寫最多的莫過於閨怨和感懷之情。

其中 “愁裏光陰,脈脈誰知道?”是席如君非常喜歡的一句詞,以幽怨深情,委婉含蓄爲亮點。

“愁裏光陰,脈脈誰知道?”是出自沈宜修的詩作《蝶戀花·感懷》,這首詞表達了詩人的閨怨之情。

【蝶戀花·感懷】

猶見寒梅枝上小。昨夜東風,又向庭前繞。夢破紗窗啼曙鳥,無端不斷閒煩惱。

卻恨疏簾簾外渺。愁裏光陰,脈脈誰知道?心緒一砧空自搗,沿階依舊生芳草。

她的丈夫,葉紹袁(1589年~1648年),明末文學家。

沈宜修萬曆三十三年(公元一六零五年)嫁與葉紹袁爲妻,時年十六。

這樁婚姻可以說是天作之合,既符合當時講究的門當戶對、男才女貌之類的外在條件,又爲兩個情竇初開的少男少女打開了一扇志趣相投的愛情之門。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詩作已是明代清雅詞風的典範

那一年,葉紹袁十七歲,可想其風華正茂、意氣風發。沈宜修蘭心蕙質,工於吟詠。

他們之間應該有過不少花前月下的詩賦酬和。

無怪乎時人嘆道:瓊枝玉樹,交相映帶。

婚後數年,葉紹袁爲了科舉考試,讀書學館,當時葉紹袁與堂弟葉紹顒住在一起讀書,發憤努力,從此夫妻二人聚少離多。

葉紹袁於明天啓五年(公元一六二五年)金榜題名,取爲進士,從此葉紹袁走入仕途。

初授南京武學教授,再遷國子助教,不到二年再改工部主事,可謂是仕途順坦。

沈宜修與葉紹袁婚後30年,葉紹袁常年在外爲官,沈宜修操勞家務,哺育子女。

作爲一個多愁善感的女子,懷有一世才情,與丈夫聚少離多,必然會生出滿腹惆悵與思念。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詩作已是明代清雅詞風的典範

正如《南鄉子·曉起感懷》“細雨寂寥櫳。繡帳燻篝翠影重。嬌聲數聲香夢杳,芳紅。一片菸絲弄曉風。小蕊長茸茸。又是春愁縈不了,忡忡。減盡容華玉鏡中。”

清晨醒來,窗外菸雨濛濛,小蕊茸茸,嫩柳輕佻,詩人聽了一夜細雨入賬,嬌鳥數聲催醒香夢,只好懶起梳妝,對鏡感嘆,榮華已在鏡中慢慢消盡。

在無數漫漫的長夜中,默默的期盼中,表達對丈夫的思念與期盼。

他們夫妻生活中最開心的日子,要數葉紹袁辭官歸隱的最初兩年。

那一段時間,上有白首高堂的老母依然精神瞿爍,下有一羣風華絕代才情橫溢的兒女,他們夫妻二人正當壯年。

這樣一個融融樂樂、慈親友愛的大家庭,玉樹芳庭、書香滿室,瀰漫着文藝的氛圍,又怎能不快樂呢?

清朝文學家張潮曾雲:“值太平世,生湖山郡;官長廉靜,家道優裕;娶婦賢淑,生子聰慧。人生如此,可雲全福。”用來描述這時的葉家生活,可謂至當。

在沈宜修死後,丈夫將其詞作與子女詞作彙編成《午夢堂全集》。

她的知名度不及李清照,但她的詩作已是明代清雅詞風的典範

她的詩作以“典雅詞風和婉轉清麗的語言”,成爲明代清雅詞風的典範,傳及後世,影響深遠。

文/席如之書 【原創首發】

圖片參考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