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進千億梯隊:融信要先降負債,兼顧規模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21財經APP 唐韶葵,胡亦贇 香港報道

銷售規模首進千億之後,融信集中關注各項成本管控、利潤提升。

3月22日上午,融信中國控股有限公司(3301.HK,簡稱“融信”)發佈年報。2018年融信合約銷售1219億元人民幣(下同),首次邁進千億梯隊。機構投資者對融信的關注度非常高,以至於在發佈會結束的時候,融信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歐宗洪特意向在場的投資者們表達了歉意,“今天到場的各位經驗、水準都很高,但是我們這個場地太擁擠、太小了,非常抱歉,明年我們一定把場地搞好。”

(融信董事局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歐宗洪)

數據顯示,融信中國2018年合約銷售規模同比增長73%,躋身千億俱樂部;盈利能力顯著提升,歸母核心淨利潤同比增長116%,達25億元;降負債成果顯著,淨負債率較2017年末下降54個百分點至105%,扣除預收賬款的資產負債率下降7個百分點至51%,處於行業健康水平。

對此,歐宗洪並不滿足,他認爲企業只有先降成本,後續發展纔會更安全。其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降負債率是每個企業的問題,我們今年會特別關注。降負債率與規模增長平衡確實是一個問題”。

歐宗洪表示,爲後續發展更健康,今年公司將會更關注把各項成本包括融資成本等降低。融信執行董事張立新透露,融信總借款數爲625億元,一年內到期的債務248億,而融信集團截止於2018年12月31日現金及銀行結餘僅有249.96億元,剛好與一年內到期債務相持平。

今年融信的短債規模248億元,與往年差不多。歐宗洪目標是2019年年底將短債控制在80億左右,淨負債率降到70-90%,3年內降到合理水平。“有的企業今年解決規模,再解決利率和債、期權等問題,而我們是今年先解決債和期權、公司內部管理等問題”。

此前,融信把上海商辦項目50%股權以10.5億元賣給合作方綠地集團,被市場解讀爲降槓桿的一個舉動。對此,歐宗洪透露,項目已經建造完成了,可售物業已全部售出並完成結算,利潤分配亦完成,除了地下車位不出售,項目淨利潤42億元左右。

分紅、降負債與規模增長是矛盾的,融信或許也要經歷陣痛。實際上,2018年融信實現年複合增長率85%,平均拿地成本6300多元/平方米,銷售均價26720元/平方米,略高於綠城中國的25000多元/平方米。2018年的合約銷售有44%來自於長三角,其中上海10.8%、杭州33.2%。融信今年已經開始聚焦做中高端、改善型住宅。 

發佈會伊始,歐宗洪就宣佈融信將每股分紅派息0.365港元,共計約5.84億港元(約合5.12億人民幣)。據記者瞭解,這是融信首次派息。融信每股派息0.365港元,相對於已經發布年報的同規模房企金茂、藍光發展、雅居樂不算少,藍光每十股派息2.6元,雅居樂每股100港仙(1港元),金茂實現末期股息爲每股10港仙,中期股息12港仙。

歐宗洪卻說:“這次派息少了點,今後會適當增加派息頻率。”對此,融信中國首席財務官曾飛燕解釋,目前總共派息5億多,佔比利潤21%,沒有達到承諾的25%以上,主要是因爲2019年有一筆債,對公司分紅有限制,只能分以往年度利潤的20%。因此融信方面許諾投資者,2018年的利潤將會在2019年體現出來,並在此基數上進行派息。

房企年終分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公司現金流充裕,債務結構合理,無債務到期的資金壓力,有足夠信心與股東分享利潤。據披露,融信淨利潤達34.72億元,同比增長約31.19%;毛利潤達80.65億元,更是較去年增加約60.50%,但是相對於1218.84億元的銷售額,淨利潤率10.1%、毛利率23.47%,仍有提升空間。在已經公佈2018年年報的同等規模房企金茂、藍光發展、雅居樂(銷售規模排名差距在5名內)淨利潤率分別爲:19.4%、14.9%、8.01%,毛利潤率分別爲:37.53%、43.9%、25.6%(藍光房地產開發部分)。

2018年,政府堅決執行“房住不炒”的政策原則,持續推出調控政策,以遏止樓市過熱,全年累計各項調控政策達450次,是歷史上房地產調控最密集的一年,而位於華東的二線城市跟杭州與福州更是首當其衝,歐宗洪在發佈會也表示今年年初杭州土地市場回暖,但房價明年不漲的話,這兩個月以來房企拿的地可能存在虧本5%到10%的風險。

相比之下,融信今年在太原、鄭州等地會增加一二級聯動地塊大約2000畝土地儲備,據測算今年業績貢獻可在100億左右,明年會有較明顯的業績貢獻。此外,融信將在銷售回款中拿出30-50%資金作爲拿地預算。

銷售規模首進千億之後,融信集中關注各項成本管控、利潤提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