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媽媽向我吐槽:

孩子爸性子比較急,孩子犯錯總會被他吼或懲罰,甚至有幾次還動手了。我每次看他那樣都特別心疼,難免要上前護着點,就這樣當着孩子的面一打一護,甚至吵了起來。

現在,只要孩子爸一管教,孩子就要往我身後躲,也越來越不怕他爸了……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來說,到底正確嗎?

其實大多數家庭中,這種「嚴父慈母」或「虎媽貓爸」“一打一護”的教育並不佔少數。爸爸媽媽教育孩子時,常常扮演兩個截然相反的“臉譜”:一個演“紅臉”——打、罵、訓;另一個則唱“白臉”——哄、逗、護。

上述媽媽護子心切,與爸爸爭吵也是“護犢子”的本能反應。但是有的家庭更是父母雙方故意爲之,希望給孩子一個有人疼、又有人教的環境。

殊不知,當孩子做錯事需要引導的時候,父母雙方意見相左,一個打一個護,不但沒有從根本上去溝通問題的本身,而且還會帶來不良後果!

這種“黑白臉”教育方式的殺傷力究竟有多大?正確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下APP,領雙11紅包

後果一:影響孩子是非觀念的形成。

父母對孩子所做的同一件事作出不同的評判,採取不同的態度,易使孩子是非混淆、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錯了沒有,更不知道應該聽誰的,乾脆就用無所謂的態度對待自己做的錯事。

家教中的雙重標準,讓孩子難以樹立明確的價值觀和是非觀,甚至成爲左右逢源、陽奉陰違的“雙面人”。

【正確做法】從教養的觀念來講,父母間難免會有一些差池,有的傾向於嚴厲說教,有的傾向於溫柔愛護,其根本都是爲了教好孩子,但對孩子行爲的判定千萬不能“二元化”。

父母雙方要共同研究孩子存在的問題,瞭解孩子的脾氣秉性,做到心中有數,然後在孩子的性格和品質培養方面達成統一意見,教育過程中做到互相配合,步調一致。

當孩子犯錯時,其中一方批評教育孩子,另一方不要袒護,應該提前統一意見,如果發生衝突,一方選擇沉默,在教育好孩子之後再私下進行交談。尤其不要在孩子面前指責對方,否則會損害對方在孩子心中的形象,以後更難管教孩子。

而且對孩子的情感前後要一致,不要一會兒愛個不夠,一會兒又打又罵,這樣會使孩子的反抗期表現加重、延長。

後果二:影響教育的時效和效果。

孩子犯錯誤時,需要父母立即進行相應的教育,告訴他們錯在哪裏?爲什麼會錯?以後如何改正?適時的教育不僅效果好,而且孩子也會心服口服。

如果在孩子出現過錯時,如果夫妻教育意見不統一,不但沒有教育孩子,反倒把矛盾的焦點都聚焦到打不打孩子這個問題上,甚至雙方爭執起來。

這種“本末倒置”的情況在“一打一護”中經常出現,但它除了給孩子起到一個不良示範的影響外,等到事情過後再“舊話重提”,其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

【正確做法】榜樣的重要性不用多說,孩子的言行舉止都是模仿大人,因此,不要向孩子傳遞不好的行爲,比如當着孩子的面討論如何解決進而爭執,這加劇了孩子內心恐懼,也無法使他正確意識到自己的錯誤。

想讓孩子知錯,家長首先要冷靜下來,讓孩子情緒緩過來,意識到自己犯錯時,這也是父母和孩子溝通的好時機,父母應內心保持冷靜不浮躁,真誠地和孩子講道理,善於引導,教育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在家裏設一個“反思角”,孩子一旦犯錯就讓孩子好好坐在這個位置反思,給孩子一個緩衝冷靜的時間後進行交談,讓孩子能夠好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

後果三:破壞親子關係。

如果父母中的一方教育孩子總是扮演嚴厲的角色,而另一方總是哄孩子,久而久之,“爸爸”或“媽媽”的稱謂彷彿成了嚇唬孩子的令牌,遇到孩子搗亂不聽管教的時候就搬出來:

“快寫作業去,不然你媽回來又要訓你了!”

“你就淘氣吧!一會讓你爸揍你!”

“別折騰了,你爸可沒我這麼好說話,小心他打你屁股了!”

我們也不難發現,經常說這些話會讓孩子在“紅臉”面前極其乖順,任何要求立即執行,即使有些過於嚴苛。而在“白臉”面前,孩子又極其固執,大人說什麼基本不聽,爲所欲爲。

比如一個家庭中,爸爸嚴苛,媽媽容易妥協,孩子是否聽話,就完全取決於爸爸是否在場。如果在場,他就是乖寶寶;但在爸爸那裏過度乖順所造成的壓力,很多時候都釋放到媽媽身上,導致爸爸不在時,各種鬧騰任性。

總是扮演“黑臉”的家長,逐漸讓孩子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和嚴厲的家長關係越來越冷淡,甚至是抵抗、叛逆,破壞了親子間該有的溫情。

【正確做法】“母愛如海,父愛如山”,父愛母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不利於孩子性格的全面發展。父母都應該慈愛又嚴厲。在孩子需要的時候表示愛意,呵護保護他;需要糾正錯誤行爲的時候也要堅定立場。

家長拋開傳統觀念的束縛,向孩子展示自己真實的一面,不要去刻意扮演什麼角色,我們養育的是自己孩子,但他首先是人,真誠的對待他,給予充足的呵護與安全感,讓孩子體會到你對他的愛與尊重。

教育針對孩子做的事情區分,該鼓勵多鼓勵,該批評不手軟,也針對孩子的性格特點,順勢而爲,用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同孩子相處,讓孩子感受到足夠的愛和安全感的話,根本就不需要擔心孩子變成熊孩子。

後果四:影響孩子個性發展。

連哄帶嚇的讓孩子“聽話”和“懂事”,短暫來看,這樣的方式似乎行之有效,孩子也確實更容易“受約束”和“易管教”了。但久而久之,不論習慣於哪一方,都會對孩子個性的發展都會產生難以消除的不良影響。

我們都知道,當孩子習慣於從一方得到寵溺的時候,很容易形成依賴性討好的人格,遇事逃避,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甚至於走向極端——自私耍無賴。那麼,總是依靠成人的權威“以大欺小”、“強迫服從”,的孩子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呢?

美劇《實習醫生格蕾》提到過這樣一個詞——“權威恐懼症”,症狀就是對具有管理權力和批評權力的人產生恐懼,例如領導和長輩。

心理學界普遍認爲“權威恐懼症”產生的原因,就是年幼時父母太嚴厲,使子女對權威產生恐懼感,長大後將這種恐懼,遷移到具有權威的領導和長輩身上,從而形成一種對權威採取迴避的應對策略。

【正確做法】既要建立權威,又要不讓孩子害怕自己,家長在孩子面前,應當用一種“溫柔而堅定”的方式進行教育。這聽起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但其實只需要做到三個步驟:

01.讓孩子感到你是安全的,關心他,以此建立和孩子的親近關係。

02.你的內心非常地有原則,有底線,知道孩子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

03.“堅定”是一定要長期執行的,要形成習慣。

家長的內心始終有原則,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孩子也會長成內心有原則,且自制力強的大人,因爲他知道,耍賴哭鬧、害怕逃避都沒用,該做的始終要做。

實際上,著名“貓爸”代表常智韜就曾坦言:不管虎媽媽貓媽媽,尊重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長,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所以說,孩子的教養問題上,不必過多“一打一護”,更不用刻意推崇“紅臉+白臉”的模式!

爲人父母,請多一點真誠,少一點套路,讓孩子健康成長,一路勇往直前,同時也明白,即使遇到困難,父母永遠是自己的港灣!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