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富、先修路”這句話已經是很多人的共識,修路等 交通工程的建設推動了經濟發展,同時一定程度上也容易給一些生態脆弱的區域造成破壞,那麼如何平衡發展和生態保護之間的關係,今年省兩會上省政協委員、 六盤水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滕樹紅提出了《關於交通工程 生態環境修復提升的建議》。

如何減少交通工程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是省政協委員滕樹紅很關心的問題,她說提升生態環境破壞後的修復質量,是現在交通工程急需解決的問題。

“ 修路是件好事情,但是我們在修路的時候要儘量的避免由於修路帶來的環境污染,環境破壞,我們發現在修路的過程當中,它會一是造成大氣污染,二是廢水污染,三是廢棄物污染,四是生態環境的破壞。”

滕樹紅委員建議,交通工程在建設之前就應該做好生態環境保護預案,同時還要做好事中監管和事後保障:“在設計的時候,靈活應用一些技術指標做好路堤、橋樑、隧道的方案的比選,選擇最優的方案,環境破壞最小的方案,在建設當中,我們也不應該隨意鋪開建設,就把環境都破壞了,所以我們要加強,要合理安排工期和工序,要把建築垃圾揚塵廢水的管理減少到最低限度。已經破壞了,比如修了路,山體一般都是破壞的,我們很多高等級道路都是修復的,但是我們農村公路低等級的公路就沒有修復,我們不能只修路而不修復。”

本臺記者:劉志、楊曉敏

本文爲貴州交通廣播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