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重陽節了,隨着長輩們年紀漸長,容顏老去,身爲子女是否忽略了陪伴老人呢?媒體發起的一項調查顯示,有超過三成的受訪者表示一年也就只能見到父母一兩次;對於是否願意陪伴老人,超過九成受訪者表示“願意”陪伴,但近一半人認爲自己做得不夠好,對老人有所忽略。原廣東省衛計委巡視員廖新波認爲,父母問你“最近忙嗎”或有潛臺詞,是很隱晦地寄託了他們的思念和惦記。(10月16日《信息時報》)

“最近忙嗎”“要注意身體”“飯要按時喫”……以往那些被兒女們忽略的話語,在重陽節這個特殊時段,賦予了更深含義,不知不覺擊中人們心扉,引發共鳴。

平淡無奇的話語裏,很隱晦地寄託了父母們的思念和惦記。他們可能是在隱晦地表達:“最近忙不忙,該回來看看我了”,隱約表現出他們矛盾的心態:希望孩子們常回家看看,又怕耽誤他們工作;想和孩子多聊幾句,又怕孩子們嫌棄嘮叨;自己身體欠佳,卻對孩子說很好;擔心孩子的身體,祈禱孩子幸福……父母的潛臺詞裏,隱藏着太多的深情與希冀。

曾幾何時,一道“母愛(父愛)計算題”在網絡上不脛而走。假如父母再活30年,假如自己平均每年回家1次,每次5天,減去應酬、喫飯、睡覺等時間,真正能陪在母親身邊,30年總共才720小時,差不多一個月。想想父母養育子女的辛苦,再想想自己呼朋喚友出遊玩樂之時對父母的疏忽大意,是否有一點羞赧無言?

父母的嘮叨時時響起,但並沒引起多大範圍的重視。現實生活中,父母與子女情感的“倒掛”更讓人“心酸”。此次調查中,有超過一成人認爲雖然坐在一起,但和老人沒什麼話說。近三成人坦言忽略了對老人的關注;還有近五成人表示“雖然沒有忽略老人,但對老人關注做得並不好”。父母千叮嚀萬囑咐,子女卻不耐煩、不回應是常見場景,不正常的“常態”凸顯了我們孝心文化的流失。

重陽節就是喚醒大家尊敬、關心、關愛長輩,並藉此節日來表達對長輩的養育之恩、感激之情的日子。一方面,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人們流動頻繁,工作生活壓力劇增,子女和父母的“距離”隨之陡增,另一方面緣於近年來,多種思潮的衝擊,中國傳統教育流於形式,感恩教育、孝道文化逐漸消弭,重重壓力之下,各種藉口之中,我們過於強調客觀條件,而缺乏內心的自省自律;過於放大自我的得失,而忽略了對父母的關愛,才使得陪伴父母成爲一種奢望,父母的嘮叨纔有了那麼多欲說還休的潛臺詞。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父母正在逐漸老去,他們與我們相伴的日子,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久,切莫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而空留悲嘆。父母的潛臺詞不應該是重陽節纔想起的嘮叨,愛老敬老孝老應該是老齡化社會不可忘卻的主題。拋卻所有理由,克服一切困難,多回一次家,多看望一下父母,聽聽他們的家長裏短,牽着他們日漸蒼老的雙手,陪他們去看看一直夢想去的地方……只要你盡心盡力去做了,重陽節纔是更具內涵更具溫度更加溫馨的老人節。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