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是清客,亦是篾片。四、清客的由来。

红楼梦里,贾政出场,多数时候,身旁总有一群清客跟着。清客是中国古代在富贵场中帮闲凑趣的知识分子。旧时读书人,因世风浇薄,命运多舛,或为稻梁谋为妻孥计,到富贵人家寄食谋生。

红楼梦里的清客,谐音沾光善骗人不顾羞,曹雪芹极尽讽刺之能事

一、贾府清客的嘴脸

曹雪芹把贾府里的清客相公,起名为“詹光(沾光)”“单聘人(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颇有愤慨与鄙夷之意。这些刻薄的谐音,从另一面正反映了清客们的处境。

“沾光”二字,点出清客之所以追随主子的本意。他们“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依附豪门,打秋风,充串客,以闲情逸趣取悦财势为目的,就是为了能沾上富人权贵的光,谋得身上衣裳口中食。

“善骗人”,讽刺他们巧舌如簧,阿腴奉承之丑态。但也正是身份地位决定了他们要常常察言观色,凭主人好恶喜怒见风使舵。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奔着“五斗米”去的,就不能不折腰。

明明贾宝玉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问及某景该题何名为妙,众清客心知是要试宝玉的功业进益如何,便故意将些“叠翠”、“锦嶂”、“赛香炉”、“小终南”之类的俗套来敷衍,乖巧地以自己之俗气与才疏,才衬托宝玉之聪明,自轻自贱,作假奉迎。

如果说“沾光”是目的,“善骗人”是手段,那“不顾羞”就是贾府清客们品质的定位。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时,谁还顾得上羞耻。立场丧失与道德沦陷是很容易的。

红楼梦里的清客,谐音沾光善骗人不顾羞,曹雪芹极尽讽刺之能事

二、是清客,亦是篾片

第四十回,鸳鸯说:“天天咱们说,外头老爷们吃酒吃饭,都有一个篾片相公,拿他取笑儿。咱们今儿也得了一个女篾片了。”这个“篾片相公”与“清客相公”基本同义。若要追究两者的差别,“篾片”一般指那些层次比较低的帮闲,老爷们吃喝时,他们插浑打科,活跃气氛,老爷们嫖赌时,他们在赌友之间做牵线人。

《金瓶梅》中的应伯爵,是这类篾片丑类的文学典型:应伯爵,“硬白嚼”也,既为西门庆充当寻花问柳的中间人,帮闲抹脚,又擅插科打诨出洋相,招揽说事,只为赚吃骗喝。有次应伯爵去西门庆家,西门庆问:“你吃了饭不曾?”伯爵因说道:““哥,你试猜。”西门庆答:“你敢是吃过了?”应伯爵掩口道:“这等猜不着。”西门庆笑骂:“怪狗才,不吃便说不曾吃,有这等张致的?”憨脸皮厚、滑稽下作之态描摹得活灵活现。

篾片是百姓用以编织生活用具和观赏品的竹条竹片,为何成了清客的俗称?《笑林广记·世讳部》有则笑话可以形象说明之:“金刚遇开路神,羡之曰:“你我一般长大,我怎如你着好吃好。”开路神曰:“阿哥不知,我只图得些口腹耳。若论穿着,全然不济,剥去一层遮羞皮,浑身都是篾片了。”形容他瘦骨嶙峋的可怜相。明西冷《芙蓉衫·清欢》中有语:“做了场篾片,只落得奔走两头,扫兴扫兴。”

蔑片相公多指下等的清客,有的清客也才华丰瞻,擅写文章,能为主人出谋划策。只因家境贫寒,不得不寄人篱下,伴人鞍前马后。这样才能突出的人物,也一般会受到主家的尊重、赏识与厚待,甚至于容忍他们峥嵘的个性。

南宋著名词家姜夔,善书法、精音乐、能自度曲,就是一位荦荦不羁的清客,以布衣出入公卿之门,与范成大及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明代傲岸狂放的文学家、书画家、军事家徐渭,也曾是胡宗宪幕僚。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大才子”。

红楼梦里的清客,谐音沾光善骗人不顾羞,曹雪芹极尽讽刺之能事

三、清客也有等级之分

关于清客的分类,清人陈森《品花宝鉴》借孙仲雨之口说:“上等人有两个,一个是前贤陈眉公,一个就是做那《十种曲》的李笠翁,不能做个显宦与国家办些大事,遂把平生之学问,奔走势利之门。

第二等人,有十样要诀:一团和气,二等才情,三斤酒量,四季衣服,五声音律,六品官衔,七言诗句,八面张罗,九流通透,十分应酬。三等的,要考过童生,略会斯文些,是半通,会足恭、巴结内东,奴才拜弟兄,拉门面靠祖宗,钻头觅缝打抽风。”

第一等清客陈眉公,是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居小昆山,周旋官绅间,是当时很负盛名的山人,著作有《小窗幽记》、《太平清话》等。另一位李笠翁即李渔,晚明清初人,代表作《闲情偶记》,是一部阐述生活艺术的寄情之作。

关于第二等清客,清人梁章钜在《归田琐记》卷七中说:“都下清客最多,然亦须才品稍兼者方能自立。”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门客,多属此类。

至于第三等清客,因为才质鄙陋,则流落江湖,游荡于社会之上,有的既兼教师爷的动手动脚为虎作伥,又具跳梁丑角的柔媚下作,堕落成为既帮闲又帮凶的另类。

贾政的两个清客相公一出场,就是“见了宝玉,便都笑着赶上来,一个抱着腰,一个携着手,都道:‘我的菩萨哥儿,我说做了好梦呢,好容易遇见你了。’说着,请了安,又问好,唠叨半日,方才走开”。

贾宝玉这时不过是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儿,并不是百年不遇的大人物,两个人见了他却做出激动万分的样子,又是请安,又是问好,极尽溜须拍马之丑态。

第十七回,贾政带着众清客去大观园中游览,拟写对联匾额,园门口遇到贾宝玉,贾政把贾宝玉带了进去。贾宝玉尚不知是何意,众清客已经猜到贾政是要测试贾宝玉的才思,他们本来是当配角的,见此情景,自动降级为跑龙套的,把展示才华的机会留给贾宝玉。

他们一路就做两件事,一是称赞园中景致好,二是夸赞贾宝玉题的对联匾额好。每次贾宝玉题咏之前,他们先拟几个看上去不错实际上浅俗或者看上去雅致实际上不应景的题辞,待贾宝玉拟出更好的,他们才恍然大悟似的叫好。将清客们虚伪又卑微,撑着文人的面子,又无法保全文人风骨的尴尬形象,写得很生动。

红楼梦里的清客,谐音沾光善骗人不顾羞,曹雪芹极尽讽刺之能事

​四、清客的由来

清客的前身应是源于春秋战国时代的门客。彼时养客之风盛行,门客的人数与水平,往往是某个贵族财富与实力的标志。诸侯国的公族子弟常有着大批的门客,并且想法设法招揽到优秀的人才为自己所用。

平日替他们出谋划策,处理事务,危机时候,武装起来与主人生死进退,共同战斗。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他们就以养门客而著称。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历史典故中,为解赵围,在无法调兵的情况下,信陵君无奈之下,带领三千门客去和秦军决一死战。

后来四海统一之后,门客们谋士兼战士的身份就淡了,多成了主家的幕僚,塾师与帮闲。事实上打秋风过活的清客日子并不好过,察眼观色,拍马奉迎,恭顺献媚等,都是有失一个人本心的,他们过的是人格分裂的生活。就连名声很响的清客如李渔,也这样写诗感概身世:“十日有三闻叹息,一生多半在车船,同人不恤饥驱苦,误作游仙乐事传。”

后贾府败落,树倒猢狲散,众清客也就各自离开,这正是曹公对他们深憎的原因。想当年共享荣华,现在缩手而退,不仁不义。作为清客,他们大约觉得自己不过是被豢养的一群狗,没有得到过尊重,也并无恩义之分,这家不能养他们了,就别谋衣食而已。

据贾府清客的表现可猜,他们多是二三流的蔑片角色,人品与文品也好不到哪里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