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鐘樓的機房上着鎖,當工作人員打開塵封的房門,朱漢昌老人趕緊進入查看,但眼前的情景卻讓他失望,大鐘的機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12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與朱漢昌一同走進百年鐘樓,打開塵封已久的鐘樓機房。

“守鍾人”時隔18年進入臨江大道百年鐘樓,發現大鐘機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曾經的“守鍾人”朱漢昌。記者汪洋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8月12日訊(記者 汪洋)臨江大道上的百年鐘樓已經停擺多年了,網友在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呼籲,希望讓鐘樓 “活”過來,與對岸的江漢關鐘樓形成呼應。連日來,長江日報相關報道引發輿論廣泛關注,曾修復江漢關鐘樓的維修單位表示,有能力修好臨江大道百年鐘樓。

報道也引起了70歲老人朱漢昌的注意,他特意在清晨打來電話,激動地講述曾經18年看管鐘樓的故事。12日上午,長江日報記者與朱漢昌一同走進百年鐘樓,打開塵封已久的鐘樓機房。

過江旅客曾靠這座鐘樓看時間

朱漢昌老人1949年出生於武昌水陸街。老鐘樓作爲武昌第一紗廠的辦公樓,見證了武漢近代民族紡織業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後,鐘樓成爲武漢市第六棉紡廠辦公樓。

朱漢昌於1973年進入第六棉紡廠工作,當時的第六棉紡廠周邊比較荒涼,“武昌沿江一帶,這座鐘樓算是最高建築了。”朱漢昌說,手錶在當時屬於稀罕物件,江上過往的貨船以及乘坐輪渡過江的旅客,人們抬頭看一眼江邊的鐘樓,就知曉時間了。

因爲鐘樓時常出故障,而朱漢昌懂一些修鍾技能,1981年,廠裏便派他專職管理鐘樓以及全廠100多塊計時考覈秒錶,直至1999年。

對於在武昌生活多年的不少老武漢人,臨江大道上的這座百年鐘樓是他們年少時的記憶。家住漢口王家巷的一位居民告訴記者,鐘樓停擺後,就幾乎再也沒有“活”過。

百年老鐘的機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守鍾人”時隔18年進入臨江大道百年鐘樓,發現大鐘機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曾經的“守鍾人”朱漢昌。記者汪洋 攝

“我管理鐘樓,聽了18年的鐘擺聲,它的聲音,這輩子都忘不了。”朱漢昌說,他是最熟悉這座百年鐘樓的人,希望自己能夠修好它。

上午10時許,朱漢昌隨長江日報記者一起走進鐘樓,他滿懷好奇地參觀了鐘樓的每一間房屋。上樓梯時,他興奮地撫摸着樓梯扶手以及拐角處一塊凸出區域,向記者講述鐘樓曾經的模樣,“當年這裏放置有一張辦公桌,我就是坐在這兒辦公。”

鐘樓的機房上着鎖,當工作人員打開塵封的房門,朱漢昌老人趕緊進入查看,但眼前的情景卻讓他失望,大鐘的機芯和重力砣已不知去向。

朱漢昌說,這座大鐘原是機械鐘,錶盤直徑近2米,他每週都要進入機房一次,搖起6個重百餘斤的重力砣,將它們升起來後,依靠重力帶動大鐘的齒輪轉動,時間的誤差不超過1分鐘。

業主方稱,不確定是否投經費維修

鐘樓的業主方告訴記者,他們接管鐘樓後,又將鐘樓委託給物業公司管理,“大概是2008年,物業方將鐘樓的機芯和重力砣搬走了,已經過去了十多年,不知還能否找回來。”

朱漢昌說,如果能找回當年的機芯和重力砣,他仍有信心將大鐘修好。

不過,鐘樓業主單位武漢建工富強置業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考慮到經費問題,以及擔憂鐘樓能否完全修復,他們目前還不確定是否要投入經費維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