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檢察機關一年半起訴非法集資案287件,涉案金額142.4億元

目前,我省非法集資犯罪正由傳統行業向新興領域蔓延,除房地產開發、農業、商貿等非法集資傳統領域外,又出現了以“虛擬貨幣”“區塊鏈”“金融創新”等爲幌子的新型非法集資犯罪手法,隱蔽性更強、欺騙性更大。8月8日,省人民檢察院和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聯合召開的新聞發佈會,披露了這一信息。

發案區域相對集中,涉案金額普遍較大

江西檢察機關一年半起訴非法集資案287件,涉案金額142.4億元

發佈會上,省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國軒公佈了一組數據: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全省檢察機關共依法批准逮捕非法集資犯罪320件446人,同比分別上升20.2%、25.3%;起訴287件526人,同比分別上升10.4%、36.6%。

“案件發案區域相對集中,涉案金額普遍較大。”張國軒介紹,案件數居全省前三的分別爲南昌、贛州、宜春,三設區市共批捕205件281人,分別佔全省批准逮捕總數的64%和63%。

在受理審查起訴的案件中,涉案金額142.4億元。

其中集資詐騙罪涉案金額8.1億元,1000萬元以上的案件佔31%;

非法吸收公衆存款罪涉案金額134.3億元,4000萬元以上的案件佔19.3%,1億元以上的案件佔7.1%。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副局長駱小林在分析近年來全省非法集資形勢時表示,我省新發案件數量連續四年下降,存量風險逐步化解。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新發案件涉案金額同比有所下降,集資參與人數顯著下降,平均涉案金額和平均涉案人數分別同比明顯下降,大要案大幅減少。但他同時認爲,我省往年立案偵辦的案件陸續進入起訴審判程序,存量風險不可忽視。

名目繁多手法翻新,手段更加隱蔽

“不法分子假借迎合國家政策,炒作熱點概念,以高額回報誘惑羣衆,隱蔽性更強、欺騙性更大。”發佈會上,駱小林詳細介紹了非法集資的手法。

駱小林說,非法集資從傳統的線下開設門店、散發傳單、面對面簽訂合同,到利用網絡平臺發售理財產品,藉助互聯網開展宣傳、銷售、資金支付、歸集及轉移,突破傳統地域限制,在短時間內擴大影響,吸收大量資金。

“老年人羣體成爲重要侵害對象。”省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吳海麗表示,在起訴案件中,以投資養老、養生項目等名義實施的案件佔19.2%,犯罪分子在老年人集中的公園、菜市場、老年大學等地方進行宣傳,以防範能力較弱的老年人爲對象吸收資金。

此外,非法集資名目繁多,有的成立資產管理投資公司、藉助P2P網絡借貸平臺等以金融創新名義實施;有的利用消費返現形式或以從事“資金過橋”業務名義實施;有的以投資影視、生態旅遊開發、房地產、汽車銷售、教育培訓、礦山、農副產品等各種項目名義吸收資金。

吳海麗表示,與過去相比,現在的非法集資犯罪手段更加隱蔽。在全省檢察機關辦理的案件中,一些犯罪分子將辦公場所設在高檔寫字樓,在五星級豪華酒店組織宣傳推介會,甚至以商品房等固定資產作抵押,給人一種“不差錢”的錯覺。他們披着“金融機構”的外衣,以承銷國債、代理證券投資、委託理財等幌子吸收公衆存款,被騙者中不乏金融機構和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

如何識別:看牌照、看產品

江西檢察機關一年半起訴非法集資案287件,涉案金額142.4億元

如何識別、防範非法集資?

省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監管三處副處長黃偉林提醒,市民在投資理財時應要“看牌照、看包裝、看產品”,多加留意謹慎投資。他介紹,很多非法集資企業常以“工商局備案,公證處公證”爲誘餌,讓投資者放鬆警惕,事實上,正規的投資理財企業除工商證照外,還需保監會、銀監會等機構頒發的相關證照,投資者首先應該看清相關企業的“牌照”,以免上當。

另外,還要仔細分辨產品,金融產品都有風險,如果一味強調保本付息,或者收益過高,很可能就有問題。

黃偉林介紹,目前,我省已建設“贛金鷹眼”江西省非法集資監測預警平臺,在金融機構網點佈設1225個涉嫌非法集資信息監測網點,開通全省統一的非法集資舉報熱線961555,如果發現非法集資線索,可及時通過以上渠道舉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