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源於《易經》,

六爲陰,九爲陽,九月初九即是重陽。

《易經》是一個很深奧的作品,

其實它原本有三部,

結果因爲《連山》、《歸藏》已經失傳,

現存的《周易》也就成了《易經》的全部。

沒看過易經?不要緊,

這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總該有印象的。

這句應是我們對易經最早也最深的記憶了吧!

言歸正傳說回重陽,

有一句唐詩讓我們瞭解了重陽的習俗。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望遠,望不穿千里遙遙;

遙思家人,念不忘兄友弟恭;

茱萸滿懷,紅不透幽思纏綿;

異鄉爲客,終不是人滿月圓;

……

一句詩勾出了滿腹的傷懷。

其實,重陽節在中國既嚴肅又熱鬧。

嚴肅是因爲它和除夕、清明、中元一樣,

是傳統的四大祭祖節日,

緬懷先祖,祈禱祖宗保佑家族興旺。

熱鬧是因爲“九”和“久”同音,

有長久長壽之意,

所以重陽節也是爲老人祈福的日子,

祈願家中老者長命百歲,歲歲安康。

不過,重陽節的熱鬧是從1989年開始的,

這一年把重陽節定爲敬老節,

2006年重陽節被列入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此後的每年重陽才越來越受到重視。

在日本你會發現

很多節日都有中國節日的影子。

同樣的,日本也有一個敬老節,

叫做「敬老の日」。

日本的敬老日和中國的敬老節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都是9月,都要敬老

但不同之處也很多。

首先,

日本的敬老日是在公曆9月第三個星期一。

其次,

這個節日在日本出現得更早,

開始於1947年,

最初叫「老人の日」,

後改名爲「敬老の日」

第三,

日本的敬老日是祝日,會放假一天。

日本的敬老日來源有些神祕,

就說它的日期吧,原本是固定的每年9月15日,

據說是聖德太子在這天爲老人們設立了「悲田院」。

你有沒有發現,

日本似乎喜歡把一切事都和聖德太子扯上關係,

比如“日本”名稱的來源、“納豆”的發現等等。

可是這個知名的聖德太子本人,

也有學說懷疑他是虛構出來的人物。

上面提到的「悲田院」如果爲真,

其實也是比照着中國唐代的制度建立的,

「悲田院」翻譯成現代文就是“養老院”。

唐代以後的朝代都有設立“悲田院”,

主要是用來優養退休官吏和孤獨的老人。

如此,正應了孔子的教導:

“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關於日本敬老日的來源還有一個傳說。

從前,日本有個小國叫宮崎,

大概是認爲人老之後無用,

於是規定60歲以上的人都要被送到山上天葬。

有一對祖孫相依爲命,

孫子不忍讓爺爺去天葬,

於是把爺爺悄悄藏了起來。

有一天鄰國來鬧事,

拿了兩隻海蝦給宮崎的國王,

非讓國王說出公母,

還放出豪言“說錯就發兵打你”。

宮崎國王上火了,

可是問遍了全國也沒人能分辨蝦子的雌雄。

最後還是那個機智的孫兒退了鄰國大軍。

國王后來才知道是爺爺傳授他辨別方法,

於是國王頒佈詔令,

下令全國“尊老保智商”

日本的法律中對敬老日的解釋或許和這個故事有關

「多年にわたり社會につくしてきた老人を敬愛し、長壽を祝う」

敬愛常年對社會做出貢獻的老人,

祈求他們長壽多福。

重陽節也好,敬老節也罷,

蒸上一塊重陽糕,準備一甕菊花酒,

挽着父母的手,登高觀秋賞菊,

想來也是十分愜意的。

在人人疲於奔命的年代,

或許這樣一個用來昇華情感的儀式是有必要的。

人生七十爲古稀,

不僅僅是能活到七十不易,

更爲着年逾七十可以從心所欲的難得。

想必,每個老人內心

都向往從心所欲的自在無憂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