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擁有158年曆史位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哈蘭沃爾夫船廠對外宣佈準備破產,儘管廠工會發動了“護廠”行動,但是這家自2003年起再也沒接到新船訂艙單,僅僅依靠一些重型設備生產加工訂單勉強度日,顯然無法滿足船廠的陰影。

今天的哈蘭沃爾夫船廠

奧林匹克型三姊妹船

作爲一家在19世紀中期成立的船廠,哈蘭沃爾夫船廠最著名的訂單是在1908年接到了白星公司建造三艘奧林匹克級豪華郵輪的訂單。作爲當時世界上最大最豪華的郵輪,奧林匹克級放棄了向以蒸汽輪機爲主動力的盧西塔尼亞級競爭航速的想法,轉而在豪華性上“堆料”,試圖打造“夢幻之船”。於是,奧林匹克號、泰坦尼克號和不列顛尼克號問世了。

從新大陸被發現開始,擁擠不堪,難以讓所有人求生的歐洲各國就有了向新大陸移民的需求。早期是西班牙、葡萄牙使用客貨兩用船運輸人員與物資。十九世紀初,客輪逐漸與貨輪分離,十九世紀中期,開始出現較爲穩定的定期跨洋航線。到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大部分國人認識中以泰坦尼克號爲代表的“經典型豪華郵輪”發展得愈發完善。

衆所周知,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英國和德國在無畏艦、戰列巡洋艦領域展開軍備競賽,而大家往往忽略的是,在1898年,提爾皮茨開始擴充德國海軍的時候,德國郵輪業也開始發力。在其前一年,“威廉皇帝”號遊輪下水,這艘長200米,總噸位14349噸,排水量達到24300噸的四煙囪郵輪標誌着其後四十年古典郵輪黃金時期的開幕。

“威廉皇帝”號之後,被稱爲“古典郵輪集大成者”的“盧西塔尼亞”級,被稱爲“夢幻之船”的“奧林匹克”級,代表德意志精神的“皇帝”級,“莊嚴”級.......古典郵輪的尺寸越造越大,內部越來越豪華。

除了豪華性以外,當時的郵輪還往往成爲了軍艦的技術驗證船,1899年,俄國開始在戰列艦上安裝無線電,與此同時,郵輪上也出現電報。戰艦的雙層底在1859年隨着夢幻般的“大東方”號開始出現在客輪上,蒸汽輪機在巡洋艦上的出現也不比郵輪早。甚至是航母的概念驗證,雖然伯明翰號巡洋艦搶了先,但在當時也有數艘郵輪在考慮安裝甲板測試飛機上船的可行性。

夢幻之舟——諾曼底號

一戰後的郵輪,雖然催生出了瑪麗女王、伊麗莎白女王、諾曼底這樣的超級郵輪,這些郵輪的航速和線型也推動了類似翔鶴級航母的設計,但是總體而言,豪華郵輪的發展已經從一戰前的逐步發展變爲完善後的非跨越性擴張。儘管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航空業還頗爲渺小,但其已經開始逐步發展。從時間成本和人均運輸成本而言,顯然船隻無法與航空業相比。

隨着六十年代大型噴氣式客機的發展,郵輪最終走向沒落,從一種豪華的交通工具演變爲度假村。整個郵輪業的發展過程,似乎爲人們所熟知,但似乎又那麼遙遠,不少船隻大家可能聽說過,但是細談起來卻又只有一個朦朧的外形。相較於“漫山遍野”的艦艇類著作,雖然在許多書中零星出現過民船的身影,但一直沒有一本關於郵輪的專注。甚至是看模型業,也無非是各種比例的泰坦尼克號,偶有瑪麗女王2號,阿依達女神,奧林匹克等極少數幾艘郵輪的身影。

2019年初,楊馮生先生經多年積累,創作了《世界超級郵輪大百科》一書,最終其前三章付梓,本書介紹了自十九世紀中期至今大部分重要郵輪,數量高達數百艘,本書通過對歷史上各重要郵輪的梳理,向讀者展現一百多年來豪華遊輪由興到衰,再到華麗轉型的全過程,而圖中出現大量十九世紀古典郵輪相關圖片,也向大家展示了昔日郵輪光輝時刻的耀眼光芒。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郵輪愛好者讀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