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拱二年徐河之戰後,宋遼雙方在河北戰場均保持比較剋制的態度,因此在太宗淳化、至道直到真宗鹹平元年這八、九年的時間裏,除了有一次遼軍騷擾雄州的記錄外,整個河北前線的態勢是平穩的,沒有大的衝突記載。但正是在這八、九年的時間裏,隨着李繼隆調往西北前線,郭守文、劉廷翰、崔翰、田重進相繼去世,宋軍在河北前線署的高級指揮官的人選上出現了巨大缺口。這批富有經驗和能力的高級指揮官的相繼離去,對於宋軍在戰役指揮能力上的打擊是可怕的。隨着鹹平四年最後一個有經驗和能力的老將範廷召去世,宋在河北前線面臨高級將領無人可用的窘境。太宗、真宗大量起用藩邸親信出身的將領如傅潛、王顯、王超、王繼忠等擔任河北前線的高級指揮官,而這批藩邸親信既沒有豐富的戰場經驗,又沒有過硬的軍事才能,僅憑其出身便爬上前線高級指揮官的地位,直接導致宋軍前線指揮的劣勢愈加惡化。鹹平二年到鹹平六年,宋遼間三次重大戰事中,宋軍的戰役指揮不復太平興國時期和端拱時期的靈活和清晰,顯得呆板和幼稚。若非遼方在統和十六年和十七年接連損失了耶律休哥和耶律斜軫兩位名將,加上宋軍中級指揮官如李繼宣、荊嗣、魏能、楊嗣、楊延昭、田敏、張凝、秦翰等人的日益成熟,則河北戰事會變成怎樣的災難將讓人無法想象。

隨着鹹平二年遼軍的大舉南侵和真宗的北幸大名,七年內遼軍四次大舉進犯,河北戰線在八、九年的和平之後又一次陷入了雙方激烈的交戰。而宋軍高級指揮官能力和膽識的嚴重缺乏也一再導致宋軍險入被動。鹹平二年至三年的戰事中,身爲河北前線最高統帥的鎮、定、高陽關三路都部署的傅潛的表現就如小丑一般,先是坐擁重兵不敢也不知如何出戰,以至於被老將範廷昭等當面痛罵爲女人,接着,挾私報復,令範廷昭只帶一萬步騎去挑戰十餘萬衆的遼軍,自己答應後援卻龜縮不出,最終導致高陽關都部署康保裔的部隊在救援範廷昭部的過程中爲遼軍主力捕捉到,被遼軍優勢兵力包圍殲滅。而傅潛自己也因這斑斑劣跡和導致的嚴重後果觸怒了真宗,被革職流放。而直到這時,都看不出宋軍有任何系統的戰役指揮,宋軍各部的行動只能用亂七八糟,不知所云來形容。直到真宗以宿將高瓊接替傅潛的位置,又命範廷昭爲高陽關、貝、冀路都部署之後,戰況纔有所改觀,範廷昭在張凝、秦翰等的配合下捕捉到遼軍一部,用夾擊的戰術以一部先斷其歸路,然後縱兵進擊,頗有斬獲,算是挽回面子。

此戰之後,隨着範廷昭病逝、高瓊代還,河北前線的高級指揮系統又需重組。而面臨着遼軍再次南侵的宋真宗依舊起用毫無經驗的藩邸親信。不同的是,這次開始,鑑於高級指揮官能力和經驗的缺失,加上遼軍南侵線路的可預知性,宋方開始預先制定作戰計劃,這一變化可以算是一個積極的舉措。不過從遂城羊山之戰的戰前計劃來看,只能用幼稚和平庸來形容。宋軍高層的作戰計劃是,在得到遼軍南下的情報後,以鎮州、定州、高陽關三個都部署的兵力推進至邊境的威虜軍,擺開大陣,以北平寨守軍進至大陣西側,防守大陣與西山間的地域,掩護大陣左翼,由莫州都部署的部隊駐屯大陣東側,掩護大陣右翼,然後在邊境與遼軍決戰。這個計劃的關鍵就是王顯所說的“近邊佈陣”。這個計劃太過於理想化,而且很明顯,其制訂者並不熟悉遼軍,也沒有和遼軍作戰的經驗。首先,這個計劃對於情報的依賴太重,宋軍的機動能力遠遜於遼軍,而以宋軍的後勤補給能力要在威虜軍長時間維持一隻超過十萬人的部隊,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除非有非常準確的情報支持,使宋軍能恰好在遼軍已經出發但還沒到達邊界前趕到威虜軍,擺開大陣,這個計劃才與成功的希望,否則任何情報的不及時或者不真實都會使這個計劃流產。實戰中正是因爲情報的錯誤,導致宋軍主力提早出動,在威虜軍等了半天,遼軍一直沒動。而當宋軍後勤開始喫緊,不得不將主力調回的時候,遼軍適時出動南侵,導致宋軍的計劃完全破產。其次,這個計劃不顧宋遼兩軍的特點,一味追求不切實際的前沿防禦計劃,妄圖“拒敵於國門之外”,想在邊境與遼軍打單純的正面決戰。誠然,威虜軍一帶確實是遼軍歷次南侵的主要突破口,但宋軍的機動能力不足以保證宋軍能及時封閉它。太平興國四年的滿城之戰中,宋軍及時趕到了威虜軍南的徐河立陣,恐怕這已經是宋軍在情報正確的前提下機動力發揮的極限了。而遼軍的選擇卻遠不止威虜軍的這一點。如雄州一帶也可以作爲突破口,雖然那裏的地形對於騎兵有些阻礙,但歷史上遼軍並非沒有從這裏突破的記錄,如太平興國五年的瓦橋關之戰,遼軍主力正是從這裏南下的。正因爲對方突破點多,而己方的機動力又不如對手,所以宋軍在河北一直以來很少採用前沿防禦,而是主要採用彈性防禦,放遼軍突破邊境,然後在遼軍行進路線明朗化後在遼軍前進方向的縱深集結重兵,背水或背城立大陣,阻擊遼軍,同時友臨部隊包抄遼軍側後,力圖前後夾擊,形成會戰,將遼軍的戰略機動能力壓縮到最低,彌補自己機動能力的不足。依靠這一戰術,宋軍取得了不錯的戰果,如滿城之戰、唐河之戰、徐河之戰、河東的雁門之戰等,都是這一戰術的範例,就是上一年中範廷昭反擊獲勝所使用的,依舊是這一戰術。而在這個作戰計劃中,制訂者卻放棄了這個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戰術,試圖使用前沿防禦,只能說幸好這個計劃流產,否則後果不堪設想。鹹平四年七月十日,在宋軍的邊將偵察得到遼軍圖謀南下入寇的情報後,真宗馬上按照制定的預案任命了王顯等戰區高級指揮官,鎮、定的宋軍主力開始向邊界的威虜軍調動,等候遼軍的到來。

可是,正如我們所知,這次宋軍的情報並不準確,數萬宋軍在威虜軍整整等了一個半月,連遼軍的影子都沒看見。而這時,宋方的間諜發回第二份情報,遼軍主力尚在炭山——炭山是遼朝傳統的夏捺鉢,此時遼帝在炭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因此遼軍一時不會南下。到了九月一日,在定、鎮主力白等了一個半月後,真宗終於下令,定、鎮主力撤回,以節省糧草——不得不承認自己被遼人擺了一道。

因爲情報的失誤,宋軍主力退回定、鎮,但前軍的騎兵部隊並沒有退回,依舊駐紮在威虜軍附近。十月初八日,陝西戰場傳來了不好的消息,罪將潘璘、楊瓊的位置急需填補,於是宋方將仍在威虜軍附近的五個前鋒鈐轄之一的張凝調往西線擔任邠、寧、環、慶諸州副都部署,他留下的前鋒鈐轄職位由馬步軍都軍頭、領涿州刺史田敏接任。而正在這時,十月九日丁未,遼軍的南侵開始了,遼先鋒軍在梁國王隆慶的率領下經過涿州,直撲威虜軍。與此同時宋軍前軍開始收縮兵力,各部指揮官帶領所部,齊集威虜軍,一時間,宋軍最好的幾個騎兵指揮官李繼宣、魏能、楊嗣、楊延昭、田敏、秦翰齊集威虜軍。從現有的文獻中,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作戰計劃誰提出來的了,只知道這幾位官職平齊,同爲前陣或前鋒鈐轄的騎兵指揮官很快就拿出了作戰計劃——主力大約30000人由魏能、田敏、秦翰、李繼宣帶領依靠威虜軍城背城立陣,準備與遼軍正面交戰,同時楊嗣、楊延昭所部6000騎兵先進駐威虜軍西北的羊山,準備包抄遼軍後路。張斌所部騎兵在羊山邊的長城口先伏擊遼軍,在給遼軍當頭一棒的同時吸引遼軍注意力,以掩護二楊所部的埋伏,然後見好就收,退回威虜軍,將遼軍吸引到威虜軍的戰場上來,爲二楊計劃中的包抄鋪平道路。作爲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中級指揮官,他們對於這一對付遼軍最有效的戰術無不了然於心。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