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年前的一個寒夜,小崗村還沒有通電,夜幕籠罩下的村子一片寂靜。爲了喫飽飯,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18位農民冒着生命危險,緊緊湊在微弱的煤油燈下按下紅手印,開始“大包乾”,從此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

40年後,小崗村從無電可用到4條110千伏線路環網供電,這些年他們都經歷了什麼呢?一起和小編探個究竟。

小崗村的新一代奔向美好生活

啥,夜太黑?電來啦

1978年的小崗村還沒有通電,冬天的夜來得早,村裏很快烏漆墨黑,安安靜靜。

在這樣又冷又黑的夜晚,村民大都是不出門的,然而,經歷了9個月的乾旱和顆粒無收,小崗村的18個當家人坐不住了。11月24日,他們摸黑出門,悄悄在嚴立華家的茅草屋聚會,共同商量小崗的出路。

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按手印時的情景

當時政策不允許分田到戶,來聚會的人都表情凝重,不停地抽菸,屋內煙霧繚繞,桌上煤油燈的微光飄忽不定。最終小崗村生產隊副隊長嚴宏昌打破了寂靜,鼓勵大家開始“大包乾”,擺脫眼前的困境。18個農民在一張紙上的簽名處按下了自己的紅手印。

“那天煤油燈的光很暗,按手印時找紙上的名字都費勁。”談起當年的情景,“大包乾”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老人記憶猶新,那一年他35歲,對漆黑的夜晚已習以爲常,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生活想都不敢想,當年的年人均純收入僅爲22元。

小崗村“大包乾”帶頭人按手印的紙張

小崗村沒通電時,嚴宏昌的長子嚴餘山正在上小學,晚上寫作業需要點煤油燈。“那時候買煤油很不方便,需要走20里路到鎮上買,後來家裏買了拖拉機,我就用拖拉機裏的汽油做燈,燈很暗,需要使勁兒往燈前湊才能看清字,但是離燈太近,油煙燻得眼睛疼。”嚴餘山情不自禁地比劃起當年寫作業的樣子。

“大包乾”讓小崗人邁過了溫飽線,對電也更加期盼。1982年,小崗村通電了,一條220伏的低壓線路從村子貫通,周邊4個村子共用一臺50千伏安的變壓器。當地電力部門爲小崗村勘查電線架設路徑,研製供電方案。1982年參加工作的老電工王波回憶:“當時電工緊缺,我們也是跟着師父邊學邊幹,那時候也沒有機器,幾百個電線杆都是靠肩扛人抬,一點一點立上的。”通電的當晚,小崗村歡呼聲一片。“當時家裏用的只是5瓦的燈泡,一家也就只有一兩盞,可是真的覺得好亮啊!”回想當時通電的情景,嚴餘山的臉上洋溢着幸福之情,“有了電,就覺得有了奔頭。”

當年家裏的黑白電視機

那時候的小崗人並不富裕,很多家庭沒有電視,到了晚上,有電視的家庭便會將電視擺在院子裏,嚴餘山總是和小夥伴們早早去佔位置。“去晚了就沒地方了!”嚴餘山說。當時的電視依靠天線接收信號,時常信號不好出不了畫面,由於電壓不穩,很多時候無論怎麼擺弄天線,電視的畫面始終不清晰。儘管如此,通電帶來的幸福感依舊讓人振奮。

電不夠用?農網改造!

通電的喜悅沒過多久,嚴金昌發現電總是不夠用。“村裏人鄉里鄉親,經常串門,誰家新添置了新電器,大家看到了便會跟着買,這電器多了,村裏的變壓器就‘喫不消’了,停電是常有的。”嚴金昌回憶。

“一打雷,就停電”是那時候的常態,嚴金昌記憶最深的是1987年的夏天,有一次大暴雨,小崗村的變壓器燒燬了,維修了很久,村裏幾個月都沒用上電。

上世紀90年代,農村供電設施差,電網薄弱的問題更加突顯。遇到結婚等大事,村民們會提前請電工來家裏把把關,“必須請電工來確認婚禮上的電器能不能用,不然停電就不好了。”嚴金昌解釋說。

隨着農村百姓日益增長的用電需求與農村電網發展薄弱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國家開始重視農村電網的改造升級。1998年,國家推行“兩改一同價”的電力體制和電價大改革,當地供電部門爲小崗村實施了電力改造,投資135萬元,架設了10千伏的裸鋁線路,電線線徑從16、25平方毫米上升到了35平方毫米,電線杆從7米的木頭杆換成8~10米的水泥杆,還專門安裝了一臺160千伏安的變壓器。電壓穩了,電費降了,村民們非常歡喜,開始購買多種多樣的電器。嚴金昌購買了兩臺空調,可是剛用了一年,便發現高峯期時電又不夠用了,家裏的空調成了擺設。

“問題會解決的。”嚴金昌總是很樂觀。2002年,國家電網公司成立,加速了農網改造的速度。小崗村裏架設的裸鋁線徑上升到50平方毫米,變壓器更換爲315千伏安,村民們終於可以放心用電。

農網改造

2008年,在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的帶領下,小崗村招商引資,現代農業、旅遊業、工業等多種產業共同發展。這一年,村裏新增了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10千伏線路也有了兩條,嚴金昌一家新蓋了小樓,還開起了農家樂,取名“金昌食府”。

嚴金昌與他的餐館。劉晶東 攝

傍晚,小崗村村委會廣場亮堂起來,這裏是小崗村村民、遊客文娛活動的主要場所,爲助力小崗村旅遊業的發展,今年3月下旬,鳳陽供電公司爲其進行了景觀燈亮化改造,助力小崗村打造國家5A級景區。

令嚴金昌格外滿意的是如今的供電服務,以前找電工維修需要自己去找,有時候電工不在家便需要等很久。“現在一個電話,供電所的員工就來了,服務貼心,就像自家人一樣。”嚴金昌對供電服務不停地誇讚。

安徽小溪河鎮供電所員工爲村民檢修線路。

現在,嚴金昌家每月都有2000多元的電費,用電量相當於剛通電時全村的用電量。

如今,這位75歲的老人每天迎接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他說自己的日子過得越來越亮堂。

創品牌?電氣化勢在必行

程夕兵是土生土長的小崗人,自2014年以來,他通過土地流轉、代種共種植了430多畝田地,成爲村裏有名的“種糧大戶”。“每年8月是最忙的時候,水稻生長到了關鍵期,必須保證有足夠的水,如果水沒有到位,不管前期管理得多好,都不會有收成,幾個月的辛苦就白費了。”

提起灌溉用水,程夕兵笑着說,“這可離不開電啊!”原來小崗村地勢高低不平,村民需要通過電水泵將水引到田地,用程夕兵的話說,如果沒有電,那就沒有水,他的莊稼就遭殃了。依靠充足的供電,程夕兵的田地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每年大約有20萬元的收入。但程夕兵並不滿足,他正在研究生產有機稻,準備讓小崗這個品牌發揚光大。

安徽小溪河鎮供電所員工幫助程夕兵澆地。

與很多小崗人相似,出門闖蕩的嚴餘山格外注重打造小崗的品牌,多年來他創辦了5家企業,涉及加工業、建材業、能源等多個行業,但每家都帶有“小崗”。近年來,他發現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企業的節能需求日漸增長,尤其是節約電能。於是,2006年,嚴餘山成立了小崗節能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多款節電設備,在他的家裏,已經擺放了幾十項專利證書。

安徽小溪河鎮供電所員工爲企業檢查用電設備。

2014年,嚴餘山聽從父親的勸說,回到小崗村,開始電商和物流創業。“現在互聯網走入千家萬戶,大家都習慣了網購。小崗的土特產需要依靠網絡銷售出去,小崗人也需要各地的產品。”因此,嚴餘山與各大物流公司都簽訂了代理協議,現在每天傍晚,嚴餘山都會開車到鎮上把小崗的土特產寄往全國各地,把小崗人的快遞包裹帶回村裏。如今,小崗人特別珍惜小崗這個品牌,2017年人均年收入達18000元,是1978年的818倍。“現在農村的發展離不開電,電力與經濟發展的聯繫是越來越密切。依靠小崗可靠的電力供應,我希望把小崗的品牌打造得越來越好。”嚴餘山說。

小崗村外資企業

小崗村只是中國農村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強勁電力的支撐下,農村越來越美,百姓越來越富,農村經濟越來越繁榮。

小崗村村貌一角

​​

近十年小崗村配電網大變樣

2008年,村裏新增了一臺100千伏安的變壓器,10千伏線路有了兩條;2015年,110千伏小崗村輸變電工程和配套電網相繼投入運行;2017年,35千伏小溪河變電站完成了增容,實現3個變電站4條10千伏線路對小崗村環網供電,小崗地區的供電可靠性大幅度提升。同時鳳陽縣供電公司加快了小崗村臺區改造力度和運維質量提升,小崗村戶均容量達3.62千伏安,遠高於全國農村平均水平。

電力足了,鄉村電氣化工程快速推進。據安徽鳳陽縣供電公司總經理凌海濤介紹,從2007年實施新農村電氣化建設以來,鳳陽縣供電公司先後建成了 6個電氣化鄉(鎮)、67個電氣化村,新增配電變壓器109臺,架設線路133.87千米,電氣化鄉鎮比例達到37.5%,電氣化村的比例達到34.5%。今年以來鳳陽縣供電公司投資265萬元,全力加快新農村電氣化建設步伐,新增配電變壓器18臺,架設線路21.6千米,力爭今年年底實現新農村電氣化縣。

今年以來,小崗村農產品深加工產業園區招商引資項目不斷增多,各類企業不斷進駐,報裝容量增大,爲滿足企業的用電需求,鳳陽縣供電公司爲其新建10千伏線路工程,其中架空線路約10.078公里、電纜線路約1.666公里,大幅度提高園區供電可靠性。

編輯|許天驕

審覈|張雲

監製|葛慧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