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第三章(2-3)阿罗汉的四个果位

|序言|

《节选》:

我曾看到一本毛主席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有一天,毛主席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毛主席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补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

1987年,我到四川一个佛教名胜地方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

这三个人,一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

---赵朴初

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

2.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可以在家。

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证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

来源:《 佛教常识答问 》赵朴初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