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文藝”讀到龍應臺一篇文章:《生氣,沒有用嗎?》,列舉她在生活中遇見的種種徒勞無力的“生氣”,各種束手無策的路見不平,各種無人受理的伸張正義,以致她懷疑憤怒的必要性,但是她拒絕視而不見忍氣吞聲,因爲她無可救藥地愛着她所痛恨的臺灣這片土地。

熱愛與痛恨,有時會同等程度地同時反映在我們對某件事或某個人身上,看似相反的兩種情感,有時會在某個具體的情景下統一起來,熱愛並且痛恨。愛之深、痛之切,因爲熱愛,所以痛恨。我們對腳下的土地懷着複雜的感情,多少次想棄之遠去,但一次次又默默地回來。

生活中有種種無奈,總有風會把一些細小的沙子吹進我們的眼睛,以致我們一次次只是爲了眼睛裏的一顆沙也被折磨得淚流滿面。有時我們想遠離生活,遠離種種雞毛蒜皮的瑣屑,但也會有某些好事者拉着我們的袖子不放,只是爲了糾纏一些細枝末節,並不輕易放我們走。

讓我們痛恨的是生活的胡攪蠻纏,我們並不想去糾結生活中各種無關原則的是非對錯,但總有人樂此不疲地拉着你論理,以他的價值觀作爲天平,計算你的種種言行是否符合他的計量標準。你保持沉默,不想捲入種種沒有意義的爭辯,但仍然有人會攔住你的去路不依不撓。

生活並不在乎你不想言語的疲憊,它攔在各個你必經的路上,對你進行種種挑釁和挑撥,它強迫你接受它不可商榷的意志,以它無與倫比的耐心與你周旋,錙銖必較並得寸進尺,直到你精疲力竭,它毫不退讓,不論你生氣或不生氣,它毫不動容,它有無限的時間作爲籌碼。

(作者:秋水無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