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個自動化農場的背後是一家名爲"鐵牛"的初創科技公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機器人專家布蘭登亞歷山大在孩提時代就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個6000英畝的農場裏幫助祖父種植土豆、花生和棉花,所以他深知傳統農業的弊端,試圖使用新技術重新定義農業生產。目前,"鐵牛"的目標更加明確:完善機器人農場早日實現全自動化,優化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並計劃在美國其他城市建立機器人農場。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聖卡洛斯市,在一個800平方米的可控環境中,一隊自主機器人不分晝夜忙碌在綠葉成行的作物間,這是一個室內水培"農場"。在這個室內"農場"裏,沒有塵土,沒有殺蟲劑,人類的工作只是給機器人下達指令,這裏也是世界上第一個自動化商業"農場"。

這個自動化農場的背後是一家名爲"鐵牛"的初創科技公司,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兼創始人機器人專家布蘭登亞歷山大在孩提時代就在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個6000英畝的農場裏幫助祖父種植土豆、花生和棉花,所以他深知傳統農業的弊端,試圖使用新技術重新定義農業生產。

目前,"鐵牛"在市場上表現不俗,初步擁有了自己的客戶羣體,銷售額在上個季度翻了一番以上。

目前,聖卡洛斯"農場"的運作還沒有完全實現自動化,仍需要人工播種和後續的包裝處理,機器人則完成剩餘的所有工作。

在傳統的農場,植物需要有足夠的空間來吸收養分,然而,在這個水培農場,種子開始時可以種植在相隔僅幾釐米的托盤裏。不過,隨着它們長大就必須要時刻注意,保證其擁有足夠的生長空間。這個時候,不用休息的機器人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安格斯"是一個半噸重的"搬運工",它每天工作24小時。它可以用機器手臂準確的將植物移動或者重新排列,以免他們過於擁擠。

"安格斯"還負責害蟲綜合管理,這包括蚜蟲、黴菌和褐變的掃描。機器人手臂上的立體攝像機會創建一個與風險相關的三維模型,通過機器算法來診斷,並最終決定隔離或修剪。

機器人所有的行爲都來自"大腦"的指令,這是一個基於雲計算平臺的人工智能軟件,它協調所有這些自主功能,同時監測光、氮和水位。

一般來說,室內水培農場所需的高昂的人力成本使其生產的農產品價格居高不下,但是,如果使用機器人技術則會降低約80%的人力成本。因此,圍繞機器人和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的水培農場將會改變傳統農業的格局。

室內水培農場的推廣還可以緩解許多農業問題。

2016年,世界水論壇將農業列爲全球水資源短缺的主要貢獻者。不過,像"鐵牛"這樣的室內水培農場比戶外農場用水量少90%。

同時,世界資源研究所2019年一份關於到2050年爲100億人提供糧食的挑戰的報告中提到了對"全球農業用地面積與作物產量增長速度"方面的擔憂。由於科學管理以及先進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鐵牛"室內水培農場的單位面積作物產量是傳統農場的30倍。

更重要的是,室內水培農場緩解了對除草劑和農藥的需求,從源頭處掌控食品安全。

目前,"鐵牛"的目標更加明確:完善機器人農場早日實現全自動化,優化機器人及人工智能技術,並計劃在美國其他城市建立機器人農場。

(文中圖片全部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後臺刪除)

撰文不易,歡迎關注轉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