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文明的长安表情:木一古美术分享陕博造像

第三单元 东方帝国

秦人是华夏族的一支,曾活动于今甘肃天水地区。周平王东迁后,秦人以陕西为根据地迅速发展壮大。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其政治、经济、军事诸制度,垂范后世。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代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显示出秦人强烈的开拓意识和进取精神。

秦 文吏俑

陶俑头戴长冠,恭身袖手而立。

秦 陶跽坐俑

1976年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马厩坑出土。高65厘米。

双膝着地,臀压足掌跽坐。头发中分,挽髻脑后。身着交襟长衣,双手握拳置于膝上。

秦 跪射俑

1977年陕西临潼县秦始皇陵二号坑出土。高122厘米。

束发偏髻,身披铠甲,足穿方口齐头鞋,右膝着地,左腿蹲曲,双手作持弓扣弦状。

第四单元 大汉雄风

定都长安的西汉王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第一个盛世。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作为丝路起点的长安城日渐成为东亚文明的中心和著名的国际大都会,中国因此第一次以一个强盛国家的姿态从长安、从陕西走向世界。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大量汉代文物,从多方面再现了当时发达繁荣的社会经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雄浑博大的文化艺术以及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西汉 彩绘持盾步兵俑

高48厘米

1965年陕西省咸阳市杨家湾汉墓出土

武士俑头包发巾,系红色抹额,巾带沿两颊垂至颏下系结。身穿红色至膝短襦,外披黑色铠甲及披膊,腿扎行縢。左手持盾,盾面为红底黑色几何纹彩绘。右手半握拳上举,原似持长柄兵器。

彩绘兵马俑

咸阳杨家湾汉长陵陪葬墓出土。近三千件彩绘兵马俑中共有骑兵 583人,步兵1965人,指挥车一辆。骑兵组成六个方队,有甲骑和轻骑两类。骑兵与步兵方阵被分置在不同的俑坑里,表明当时骑兵已作为一个独立兵种而存在。

西汉 百戏俑一组

高19—20厘米

西安市西郊出土

此组百戏俑由三个正在歌舞的陶俑组成。中间一人头梳椎髻,上身裸露,两臂前伸,下身着宽口长裤,身体略向右倾,张口吐舌,扮相滑稽;左右两人头戴帻,穿宽袖长袍,均作舞蹈状。居左者头向左扭,双臂伸张,右腿前跨,左腿后伸,整个上身向后倾仰,居右者左手叉腰,右手上举,左腿直立,右腿前迈,袍裾飞扬。

这组陶俑的五官、身体比例等各方面,都不如汉代早期陶俑那样写实,但却注意了人物神情的把握与刻画,俑的造型比较夸张,显得生动活泼,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第五单元 冲突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北方各少数民族在陕西角逐、内徙、冲突、融合,农业文明与草原文明在交流和互补中共同发展进步。丝绸之路依然繁荣。佛教东渐,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北周 安伽墓石门、石榻

安伽墓位于西安市北郊未央区大明宫乡,2000年发掘。中国境内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粟特贵族墓,也是迄今为止发掘的北周时期唯一一座墓主人生前担任“萨保”这一特殊职务的墓葬(萨保是北周政府任命的管理粟特来华贸易、定居人员,主持来华粟特人宗教祭祀活动的官员)。石门、石塌题材表现了主人生前的生活场面,为研究北周史、中西方文化交流特别是北周时期旅居中国的粟特贵族的服饰、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以及葬俗等方面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第六单元 盛唐气象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阶段,国都长安(今西安市)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最繁华的都市。通过繁盛的丝路,中国与世界广泛交往,隋唐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这一时期的陕西文物反映出大唐盛世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的辉煌成就和时代风采。

唐 莲花纹石柱础

西安市唐兴庆宫遗址出土

唐 陶打马球俑

马球也叫波罗球,是唐代非常流行的一项体育运动。它起源于波斯(今伊朗),后传入吐蕃(西藏),唐初时由吐蕃传入长安。唐太宗李世民是马球运动的倡导者,到唐中宗时,马球运动风靡于宫廷、显贵和军队中,后来成为唐代社会广泛参与的体育活动。从这件陶俑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马球手的瞬间动态。

唐 彩绘胡人骑马带犬狩猎俑

唐 三彩载乐驼

1959年西安市西郊牛堡村唐墓出土。通高58厘米。

骆驼昂首挺立,驼背垫椭圆形毯,架有平台,台上铺菱纹须边毯,七个乐俑和一位歌女。乐俑盘腿而坐,各持笙笛琵琶箜拍板等乐器演奏,歌女站其中,轻舞长袖引颈高歌。

本文图片已获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