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渴望健康長壽,安享晚年,卻追不上飛奔的社會,容易成爲騙子的“獵物”;

他們願意相信他人,卻不願和兒女溝通,被騙後耿耿於懷,鬱郁終老;

他們寄希望於法律,期盼錢財失而復得,卻不得不面對官司難打錢難要的局面。

做老年維權法律服務,最大的感受就是,老年人一旦被騙,錢太難追回了。

張志友是一名公益律師,做老年維權的法律服務已經三年多。

保健品養老項目理財產品 仨領域“騙”字高掛

老人着急,加上天熱,我花了近一個小時,才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又是一起典型的保健品騙局。

記者見到張志友時,他剛接待了81歲的王大爺。作爲致誠公益老年法律事務部的一名律師,張志友和同事從2015年的“大仁”養老騙局開始,專門做老年維權的公益法律服務。

張志友說,保健品、養老項目和理財產品三個領域“騙”字高掛,騙子精準地抓住了老年人“身體要健康,生活有保障”的心願。

老年人對長壽、財富有追求,太正常不過,但他們太心切,以至於丟了防騙的意識。

就像張志友剛送走的那位王大爺,追求健康,卻丟了錢財。

2016年,王大爺從一本不知何處寄來的雜誌上,看到一款治療前列腺疾病的廣告,兩年中,通過貨到付款的形式,王大爺花了4萬多元買保健品,但卻沒有任何療效。

“想要退款,先交8%的手續費”,“想要退款,要補辦發票”,“想要退款,不如湊個整數5萬”,電話那頭,先是李科長,接着是黃廠長,輪番上陣,又以貨到付款的形式,讓王大爺買了一萬多元的保健品。

這些錢都是以貨到付款的形式得來,屬於正常的商品買賣,而王大爺又沒有電話錄音,很難抓住對方漏洞。

張志友問王大爺,“這件事兒女知道嗎?”王大爺面露難色,“他們不知道,他們不喜歡我買保健品,我不敢和他們說。”

不想、不敢和兒女說,這就讓老人失去了一道重要防線。

張志友說,有的老人怕麻煩兒女,有的怕被兒女埋怨,而有的則不願讓兒女知道自己的財務狀況,“複雜又微妙的心理。”

事前不願與兒女溝通 被騙後固執己見不聽人勸

與不願和兒女溝通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不少老人卻容易輕信他人。

65歲的郭大爺遭遇電信詐騙,騙子以“你手機中有黃色鏈接,涉嫌犯罪”爲由,讓郭大爺千萬不要告訴別人,趕緊聯繫“劉警官”。

“劉警官”開門見山,讓郭大爺匯200萬元到公安機關的賬戶上,調查證明郭大爺清白之後,這筆錢原路退回。

郭大爺說沒這麼多錢,對方話鋒一轉,“沒錢,有房子也可以,作抵押。”

於是,在房管局,郭大爺稀裏糊塗地簽了字,近400萬的房子只“抵押”了200萬元。電話裏,通過對方設置密碼的提示,200萬元瞬間被轉到十幾個賬戶,郭大爺一分未得。

清醒之後,郭大爺發現房子不是被抵押,而是被賤賣給了一名住在房山的人。他多次找警方立案,但都沒有結果。於是,郭大爺找到了張志友。

我讓他分兩條路走,刑事部分繼續和警方溝通,民事部分趕緊起訴,確認房屋買賣合同無效,要回房子。

在房管局,張志友替老人申請了異議登記,“老人沒有錢做財產保全,所以只能通過這一手段,提醒可能存在的善意第三人,這房子有問題。”

之後,這一案件,在房山法院河北法庭開庭。

當天,當張志友奔波到河北鎮時,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郭大爺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要求撤回起訴。

不論是張志友苦苦勸說,還是法官的善意提醒,郭大爺仍固執己見,不僅撤了案,還撤了對張志友的委託。

數月之後,郭大爺再次找到張志友,又是後悔又是道歉。但張志友明確告知郭大爺,不再爲他代理,“異議登記只有15天的有效期,對方估計早把房子轉手了。”

官司時間長 即便勝訴錢也難要回

在很多的案例中,即便經過漫長的訴訟,最終勝訴了,錢也要不回。

在一開始接訪的時候,我會直截了當地和老人說,做好錢要不回的心理準備。

張志友說,這不是對打官司沒有信心,而是現實如此,“尤其是集資詐騙類的案件,贏了官司,卻面對空空的賬戶,無錢可執行。”

再加上,這些案件民刑交叉,涉及人數衆多,案件走完程序需要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84歲的劉大爺和老伴賣掉了城裏的房子,在河北燕郊入住了一家養老院。養老院的鄰居向劉大爺推薦了一個投資文化園的理財項目,年利率15%。

劉大爺第一年投了10萬元,一年到期後本金全部返回,還賺了1.5萬元的利息,這讓劉大爺放鬆了警惕,第二年又分兩次投資51萬元。

結果,51萬元打了水漂。

劉大爺向法院提起了訴訟,但在審理時,被告公司卻未到庭,法庭缺席審理後,判決被告公司返還本金並支付利息。

官司是贏了,但當劉大爺申請強制執行時,法官告訴劉大爺,該案涉嫌非法集資,已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

劉大爺趕緊向公安機關報案,但據辦案警官介紹,該公司賬戶內沒有任何資金。

做了這三年多的老年維權服務,最大的感受就是,錢太難追回了。

張志友感慨,“這樣讓我們感覺到,事前的預防太重要了。”

但是,在防騙的宣傳上,張志友也感觸頗深:

我們進社區做義務宣傳,但很多老人的積極性不高,我們就買點小禮品,吸引老人過來聽課。他們可能意識不到,騙子天天盯着他們的錢袋子,他們是‘高危’人羣。

壓力大難釋懷 追討錢款成“精神支柱”

與事前的疏忽輕視相比,很多老年人在被騙之後,對維權有了執念。

有時候,維權成了老人被騙後生活的唯一內容。

張志友說,“追討錢款成了支撐他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張志友談到了李大爺的遭遇,本報也曾以《連環合同套走79歲老人55萬》爲題做過報道。

李大爺教了一輩子書,直到73歲返聘結束,才真正享受晚年生活。但是,2015年,在超市門口接過一個業務員的理財傳單後,不到一年時間,老人先後三次陷入集資騙局,辛苦一輩子攢下的錢血本無歸。

爲了能讓警方立案,李大爺每天從豐臺的雲崗坐公交車去朝陽公安的經偵大隊。隨着發案人數越來越多,案子終於刑事立案,李大爺又隔三差五地找警方詢問案件進度。

“大冬天的,李大爺和其他受害者坐公交車去昌平,去找一名嫌疑人的別墅,自帶乾糧和白開水,在那一站就是一整天。”張志友說,幫助維權的律師也成了老人的傾訴對象,老人會跟他們說說自己最近的生活,問問案子的最新進展。

合法維權無可厚非,在晚年的時候,一下子被騙光了養老錢,誰也接受不了,精神壓力可想而知。

張志友說,爲了減輕老人的辛苦,在一些查詢資料、取交材料等不需要老人親自到場的情況下,律師都會親自去跑。

維權律師提醒老人,防患於未然,把錢攥在自己手裏,這比被騙後維權好得多。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