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魏家岔:冒炎趨遠道 垂柳貯青蔭

原創: 甘谷縣光盤製作中心 圖說甘谷 前天

甘谷魏家岔:冒炎趨遠道,垂柳貯青蔭

攝影: 程碎想 李 春 編輯: 《圖說甘谷》

柳樹自古以來就是家園的象徵。有流水人家的地方,就有楊柳依依,就有柳絮飄飄。甘谷民風淳樸,古風依然,自古就有愛林植柳的傳統。清《伏羌縣誌》記載,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年),在知縣王珣的大力倡導下,全縣廣植楊柳,柳風鬱郁,柳浪滾滾。“岸柳垂金”自明代以來,就成爲歷代不衰的八景之一。

明御史楊美溢在《伏羌道中》寫詩讚美道:“冒炎趨遠道,垂柳貯青蔭。……樵牧渾無累,悠然息茂林。”甘谷縣八里灣鄉魏家岔村一棵腰數圍、高20餘米的大柳樹,相傳就是明朝時所植,古拙蒼老,古趣盎然,龐大的樹冠,猶如一片蓬蓬勃勃的綠雲停泊在村莊上空,在寂寞的黃土高原,如詩如畫,如夢如幻,觸目驚心。這株古柳,它沒有陶公柳的風雅,亦沒有灞陵柳的多情,更沒有左公柳的名氣,它只是生在故土地,老在故土,沒有背叛,沒有離棄,不朝天子,不慕王侯,也不解讀世事風霜,只給村莊一種風景,然而它卻註定擁有一份明淨的地久天長。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對於垂楊柳的吟詠可謂是絮絮喋喋,自然傑作也是不少。尤其是詩人情懷,或詠柳喻人,或借柳繾情,或緣柳幽思,使"柳"成了中國風情風物詩歌作品中的一大靚點。

唐代詩人賀知章的《詠柳》,就是老少皆知的一首: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這首詩形象地描繪了柳樹嫩綠輕柔的綽約風姿,讚美了春風神奇的力量。

唐代詩人唐彥謙的《垂柳》中有"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鬥輕盈"的詩句。詩句雖然沒有細緻的外貌描寫,也沒有渲染濃重的色彩,但卻寫出了垂柳的婀娜多姿,無限柔情。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