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每天一味藥】蔓荊子(發散風熱藥3)|彭鑫博士帶您瞭解傳統中草藥

蔓荊子 Manjingzi

《神農本草經》

爲馬鞭草科植物單葉蔓荊(Vitex trifolia L.var. simplicifolia Cham.)或蔓荊(Vitex trifolia L.)的乾燥成熟果實。單葉蔓荊主產于山東、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蔓荊主產於廣東、廣西等省區。秋季果實成熟時採收,除去雜質,曬乾。生用或炒用。

性能:辛、苦,微寒。歸膀胱、肝、胃經。

功效:疏散風熱,清利頭目。

應用:

1.風熱感冒,頭昏頭痛。

本品辛能散風,微寒清熱,輕浮上行,解表之力較弱,偏於清利頭目、疏散頭面之邪。故風熱感冒而頭昏頭痛者,較爲多用,常與薄荷、菊花等疏散風熱、清利頭目藥同用。若風邪上攻之偏頭痛,常配伍川芎、白芷、細辛等祛風止痛藥。

2.目赤腫痛。

本品辛散苦泄微寒,功能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用治風熱上攻,目赤腫痛,目昏多淚,常與菊花、白蒺藜等祛風明目藥同用。本品藥性升發,清利 頭目,與黃芪、人蔘、升麻、葛根等補氣昇陽藥同用,還治療中氣不足,清陽不升,耳鳴耳聾,如益氣聰明湯(《證治準繩》)。

此外,取本品祛風止痛之功,也可用治風溼痹痛,每與羌活、獨活、川芎、防風等同用,如羌活勝溼湯(《內外傷辨惑論》)。

用法用量:煎服,5~9g。

古籍摘要:

1.《神農本草經》:“主筋骨間寒熱,溼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白蟲。”

2.《名醫別錄》:“去長蟲,主風頭痛,腦鳴,目淚出。益氣,令人光澤脂致。”

3.《醫林纂要》:“散熱,祛風,兼能燥溼。”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本品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爲茨烯、蒎烯,並含蔓荊子黃素、脂肪油、生物鹼和維生素A等。

2.藥理作用:蔓荊子有一定的鎮靜、止痛、退熱作用。蔓荊子黃素有抗菌、抗病毒作用。蔓荊葉蒸餾提取物具有增進外周和內臟微循環的作用。

3.臨牀研究:①蔓荊子60g,白酒500ml,將蔓荊子炒至焦黃,軋爲粗末,入酒浸泡3~7天,兌涼開水適量,取汁700ml,每次服50ml,每日2次,7天爲一個療程,治療三叉神經痛有良效(《中醫雜誌》,2000,41(12):712)。②治療急性鼻竇炎,蔓荊子12g,蒼耳子10g,辛夷10g,白芷10g,桑葉15g,桔梗10g,隨證加減,趁熱燻鼻,溫後口服(《中醫雜誌》,2000,41(12):713)。

③用蔓荊子和清胃散煎服,另用蔓荊子10g,生石膏30g,細辛5g,煎湯漱口,熱含冷吐,不拘時數,治療牙周炎有效(《中醫雜誌》,2000,41(12):713)。④單用蔓荊子爲末,酒調外敷,治療初中期急性乳腺炎,效果滿意(《湖南中醫雜誌》,1999,15(3):48)。

溫馨提示:上文中所提及藥方和中藥,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應用,切勿擅用。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