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火辣的太陽、滾燙的地面、逼人的熱浪,其威力強盛,讓人備受煎熬。所以,每當到了暑期,消暑和納涼就成了人們的當務之急。今天的人們可以用製冷空調或電動風扇,營造出一方清涼的世界。那麼,我們的祖先是用什麼法子消暑納涼呢?

從古代到近代,普通百姓主要靠各式的扇子來納涼。扇子,古人稱之爲“搖風”或“涼友”。曾有一幅詠扇的楹聯,曰:“舉處隨時消酷暑,動來常伴有清風”,雖寥寥幾字,卻把扇子的功能與時令的情狀說得很是透徹。看來,一把小小團扇曾是人們渡夏消暑的最佳用具,雖然簡單了些,卻也方便、實用,更綠色、環保。

宋朝還曾流行一種瓷枕,其中以定窯產的瓷枕最爲有名。瓷枕的枕面上了釉,頭枕着睡覺自然涼快。瓷枕的形狀多種多樣,有的瓷枕兩側還刻有詩句,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久夏天難暮,紗廚正午時。忘機堪晝寢,一枕最幽宜”等。這些詩句明白地告訴我們,在當時瓷枕也是人們夏季納涼的主要寢具。

據說,古人還曾發明了一種叫做“竹夫人”的竹篾編制品,夏夜裏摟抱着同睡共眠,身心自然涼爽,也暢快。

除此之外,古代的文人騷客們自有他們獨特的納涼方式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夏日那淡雅、幽邃、天然諧趣的風韻,最能引發文人墨客的詩情與畫意。手持一把團扇,選擇一個自然的空間,或是一個人文的景緻,覓得一份清幽,尋來一份涼意。待心兒慢慢靜下之時,便生髮興致,或臨景而賦詩,或臨摹而入畫,或臨風而撫琴。此時此刻,暑氣自然退去,人也就神清氣爽了。

今天,我們品讀古人的納涼詩句,其實就是在乘古代詩人的涼意,消自身周邊的暑氣。這等上好的乘涼方式,既有情、有感,又有趣、有味,別有神韻,別具一格,就像品一杯菊花茶,能解熱化溼,益神明目;也象是在飲一杯冰爽啤酒,能驅炎祛暑,沁人心脾。

高溫酷熱常使人感到心煩意亂,這便是所謂的“情緒中暑”。古人深明“煩夏莫如賞夏”之意,常常想方設法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應付苦夏煩暑。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有《消暑》一詩,雲:“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爲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瓊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岸上是青青翠竹,池中是朵朵紅蓮;喧鬧的市聲遠去了,煩惱的心事散去了;舉目環望,清風徐來,水波微興,頓覺心曠神怡,似乎就要羽化成仙了。水中亭榭在玉宇瓊樓的映襯下,輕輕盈盈地飄在水面,四周繚繞着的是陣陣清涼的爽氣。有如此的勝景,詩人劉禹錫哪能不詩興大發呢?

六月清涼綠樹蔭,水亭高臥滌煩襟”。這是詩人陸希聲的詩句。他喜歡在水亭乘涼,卻也很是特別。令人窒息的熱浪讓他顧不得許多,乾脆高臥於水亭上,來個“睡涼”,做個“亭夢”,把塵世俗氣拋於九霄雲外。真的是一派灑脫的氣勢,一番盡情的享受!

除了水亭,樓臺也是古人納涼的好去處。宋代詩人黃庭堅有詩曰:“四顧山光接水光,憑欄十里芰荷香。清風明月無人管,並做南來一味涼。”他登樓望遠,山光淡淡,波光灩灩,蓮葉團團,有此景象,焉能無詩?至於身心愈發滋潤,更是情理之中的事了。清風明月本無主,正是這無人管理的東西,在燠熱的夏日裏更顯得彌足珍貴,它驅走的不僅僅是暑熱之氣,還有落寞的情懷。

陸游乘涼喜歡到水邊:“攜杖來追柳外涼,畫橋南畔倚胡牀。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蓮池自在香。”這位大詩人一生憂國憂民,難得有空閒。人已老,拄着柺杖也要尋幽訪勝。月色朗朗,笛聲漸起,蓮香沁人,讓詩人暫時忘卻了戎馬、胡塵和羌笛,心情也放了長假。詩中的一“追”一“倚”,足見陸放翁興致的盎然,心境的散淡。

楊萬里對荷花池塘情有獨鍾:“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人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他似乎比陸游更顯得樂觀開朗,詩也寫得很有朝氣。陸游是歷盡滄桑後的一種沉靜,楊萬里則是青春勃發時的一種喜悅,閱歷不同,個性不同,面對炎炎夏日那一份難得的清涼,也就詩風有別,境界各異了。細細品味,這詩裏閃爍着思想的火花,蘊涵着人生的真諦。

消暑納涼,山中一定是不可不去的。元代詩人釋英一首《山中景》,頗能打動人心:“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裏,撲面火花飛。”城池赤日高懸,光焰似火;而山中樹木蔥鬱,氣清風爽,兩者相比,青山自然是更嫵媚,更可愛了。

南宋詩人曾幾在《三衢道中》吟到:“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綠蔭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旅行歸來,水路改山路,沒想到別是一番景緻;山路上綠蔭如蓋,碧綠的樹葉象是要滴下汁來。四周杳無人蹤,萬籟俱寂,令人頓生幽靜、愜意之感;曲徑通幽處傳來的幾聲黃鸝鳴叫,使山道彎彎更見清麗,更顯幽靜。有了這種“景遇”,誰都會把這涼爽的快意緊緊攬入懷中。

宋朝詩人梅堯臣夏日大都住在山中,只是他居於寺廟,懶得走動,因而創造了“以靜制涼”的消暑妙方。他在《中伏日妙覺寺避暑》中寫到:“高樹秋聲早,長消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志歸。”選擇山寺避暑,聽悠悠鐘聲,聆默默誦經,在靜中自然感受到了陣陣的涼意。

詩人白居易的消暑方法更爲獨特、奇妙:獨坐院中,修心養性,迎着徐徐清風而自得其樂。“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爲虛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這位香山居士並沒有故作高深,他的消暑方法也並不複雜,但是真正做到實屬不易,這該是最高境界的避暑納涼了吧。

無論古人還是今人,如果自身的功夫一旦修行到“心靜自然涼”這個層次,也就不只是消暑和納涼了,在其它許多的事體中,自會心靜如水,遠離浮躁,免去煩憂,得到快樂,在人生的旅途上,自會披荊斬棘,遊刃有餘,暢通無阻,越走越寬廣。

我們的先民還總結了一些清涼茶湯的做法,對於防暑降溫猶有功效,讀者可以在家自制飲用。需外出時,亦可灌裝於隨手杯中隨身攜帶,適時補充水分,消暑延夏。

  冷飲西瓜汁:將西瓜瓤500克,去籽,放入榨汁機中打成汁狀,加入500毫升涼開水及適量白糖和少許鹽,在冰箱中略冷卻後飲用。本品具有清熱消暑、生津止渴的作用。

  西瓜翠衣飲:西瓜鮮外皮(稱西瓜翠衣)200克,洗淨切碎,加水適量煎煮15分鐘,待涼後去渣取汁,加白糖適量,代茶飲。本品具有清暑熱、利小便的作用。

  酸梅湯:烏梅50克,桂花5克,水1000~1500毫升。將烏梅浸泡半小時,煎煮15分鐘後放入桂花,再煮沸1~3分鐘後過濾取汁,加入白糖適量和食鹽少許,待冷後代茶飲。本品有清暑開胃、生津止渴的作用。

  綠豆湯:綠豆100克,大米20克(加入少量大米,能夠去除綠豆的苦澀味),水3000毫升。將綠豆、大米及水放入高壓鍋中煮沸20分鐘,待涼後飲用。本品有消暑熱、止煩渴的作用。(用綠豆100克,大米200克,煮爲綠豆粥,有健脾消暑止渴的作用。)

  雙花茶:金銀花(又名雙花)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代茶飲。有清熱解毒、消暑止渴的作用,可防治痢疾、痱毒等。

  菊花茶:白菊花1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適量,代茶飲,有清熱明目、消暑止渴的作用,特別適合於高血壓患者在夏季飲用。

  薄荷涼茶:鮮薄荷葉10克,綠茶3~5克,開水浸泡,加白糖適量,待涼後飲用,有清涼止渴、祛風利咽的作用,適用於夏季外感風熱較輕者。

  荷葉涼茶:鮮荷葉20克,開水浸泡,加冰糖少許,涼後飲用,有消暑止渴、降脂減肥的作用,適合於肥胖者夏季飲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