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供暖季,忍不住翻出了近兩年瀋陽供暖的官方數據。

2016-2017年度採暖期,羣衆供熱訴求率同比下降3%,供熱設施故障率同比下降13.2%。2017-2018年度採暖期,房產服務熱線(12345-1-4)羣衆供熱訴求同比下降2.3%,供熱設施故障同比下降3%。

瀋陽市在供熱設施故障、羣衆供熱訴求兩個指標上實現連續下降,這種變化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居民家裏更暖了,羣衆心氣更順了。

雖然這樣的下降是多方努力的結果,但採暖費報銷方式的變化無疑是原因之一。從墊付採暖費後拿着發票報銷,到領完採暖費後自己決定如何取暖,同樣的供暖補貼,只因發放方法不同就釋放出豐厚的制度紅利。

手握採暖費的居民有了更多的話語權,一家兩房的家庭可以選擇供暖好的小區過冬,供暖質量不好的家庭也可以選擇其他供暖方法。面對可以選擇的消費者,供熱單位確實感受到了壓力,並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供暖質量上。

釋放制度紅利的方式不同,帶來的後果也往往不同。有的城市將老年人的公交補助由暗補變明補,試行當天就實現了三方受益。原來持“敬老卡”免費乘坐公交車及地鐵的老人,拿到“直補”後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原來早晚高峯跟老人擠公交車的年輕人,突然發現身邊的老人明顯變少;原來經常出現的“假敬老卡”問題,也在一夜間得到了徹底解決。

有的部門在支持科技創新時,把補貼直接發給提供大型科學儀器設備服務、提供專業技術服務的單位或機構,錢沒少花,但中小微企業的獲得感並不強。一張科技創新券把暗補變成明補後,提供高水平服務的機構收益明顯增加,在創新上真投入的中小微企業也獲得了實實在在的補貼,扶持的效率明顯提升。

同樣的補貼,發放上卻有很多創新空間。而“看得見”的制度紅利,也會讓羣衆收穫“摸得着”的政策實惠。

新媒體編輯:王曉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