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的冬季,我乘坐綠皮火車輾轉三天三夜,來到中俄交界處的某邊防連。這裏風大沙狂,極度寒冷,營門口哨兵的臉上總是掛滿冰霜,像雕塑一樣站立在北陲邊界線上。這裏除了環境艱苦,飲食上更是讓我“大開眼界”。

連長告訴我們,新兵訓練前的第一餐是連隊的特色宴,保證讓大家終生難忘。在等待開飯的時間裏,我和戰友們一直猜測:連隊是不是給我們準備了在邊防線上抓捕的“野味”,說不定還會有俄羅斯麪包。

開飯哨聲響後,我們列隊進入飯堂。果然,餐桌上擺滿的菜品讓人看着就垂涎欲滴。值班員下達“開飯”口令後,戰友們拿起筷子開始用餐。各盤菜雖然外觀、樣式不一,但入口的感覺竟十分相似,軟軟糯糯,味道也有點熟悉。

這時,連長站起來笑着說:“大家可能喫出來了吧,我們所有的菜都是用土豆爲原料做成的,這是我們邊防部隊獨具特色的‘土豆宴’!”土豆塊、土豆絲、土豆餅、土豆泥、土豆湯……土豆竟然能做出這麼多花樣來,我們不禁爲炊事班的戰友們送上讚揚的掌聲。

連長介紹說,連隊駐地沙漠化嚴重,除了土豆,其他蔬菜在這裏都種不活。連隊離團部有百餘公里遠,且道路難行,有時風沙來了,道路就會被掩埋,供給運輸更是難上加難。由於團部送給養的時間很難固定,所以多數時候邊防官兵不得不以土豆爲主副食。起初一個月,炊事班變着花樣爲我們做“土豆宴”,大家還覺得新奇,但時間一長,頓頓喫土豆,大夥就沒了胃口。

新兵訓練結束前一天,連長的家屬從千里之外的河北省石家莊市來到塞北大漠。嫂子是新兵們來到邊防連後見過的唯一女性,大家既激動又羞澀。讓大家沒想到的是,嫂子竟然是大城市烹飪協會的理事,對烹飪特別有研究。嫂子瞭解到連隊的情況後,決定親自下廚,讓邊防“土豆宴”提檔升級。

嫂子通過燻、烤、醃、醬、調等烹飪方法,讓土豆在外觀和味道上有了新變化。爲了把手藝留下來,她還總結出“土豆十三喫”菜譜,送給炊事班長。嫂子臨走的前幾天,切了一些土豆絲晾曬,又煮了一鍋黃豆,她把乾土豆絲、黃豆搭配上大料、花椒、辣椒等調味料,放進一口大缸裏壓緊封實,說半月後就可以開封食用了。半月後,當炊事班長開了缸口,土豆醬獨特的香味立刻溢出來。他給每位戰友盛了一勺土豆醬,大夥小口品嚐着,稱這缸醬是“嫂子牌”美味土豆醬。

那些年,除了嫂子,來隊探望過的戰友家屬,都愛做上幾道有家鄉特色的土豆菜給大家品嚐。雖然條件艱苦,食物匱乏,但官兵們從無怨言。

如今,在軍地雙方的共同治理下,邊防連駐地的環境大爲改善,綠植面積越來越大。連隊內外的空地上種植了白菜、南瓜、黃瓜等蔬菜,營區內的蘋果樹、葡萄樹、沙果樹等結滿果實。連隊與旅部聯通了局域網,官兵生活上有什麼需要,只要在供應欄的選項上輕點鼠標,機關供應保障車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送來。在品種齊全的餐廳裏,昔日的“土豆宴”已經成爲邊防官兵的歷史記憶。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