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北洋舰队的士兵都盼着丁汝昌死,只有丁汝昌死,他们才能投降,留一条活路。丁汝昌把自己锁在房间里,吞下了生鸦片。

甲午一役,这场震动朝野的战争,清廷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这场战争中,死去的清军官兵算是对得起清朝了。战后,清朝对这些战死的将领也做了抚恤,可是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甲午战败后,朝廷不仅抄没了他的家产,并且不准丁汝昌的尸首下葬,还在其棺椁上加了三道铁链。丁汝昌做了什么,让朝廷如此憎恶呢?

丁汝昌

丁汝昌是安徽合肥人,和李鸿章是同乡。早年曾参加太平军,后来归顺了朝廷,成为李鸿章的得力干将。丁汝昌一直服役于陆军,专业是骑兵,官职最高做到了淮军骑兵总兵。后来,他投奔自己的老乡兼老上级——李鸿章。丁汝昌为人老实,不善言辞,执行力很强,对于上级安排的任务都能不折不扣执行。李鸿章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任命他为北洋海军提督。1881年,那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候,他作为朝廷的代表,率领200多人,浩浩荡荡地赴英国,接收“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回国。丁汝昌觐见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拜访了英国海军司令等高级军官,并与当时一些著名的军舰设计师会面,给他们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机会,丁汝昌特意绕道德国,参观了建造中的北洋舰队的旗舰,后来成为他坐舰的“定远”舰。丁汝昌不懂海军,是北洋舰队高级军官中唯一没有进入福州船政学堂进行海军专业学习的人。因此许多留洋回来的舰长平时对他并不尊敬,丁汝昌深知这一点,他一直在努力学习。从他留下的大量亲笔文件可以看出,后来他的海军专业术语熟练,表达准确,相当熟悉舰队业务,具体到上午操炮、下午操枪、逐日轮流打靶的训练安排,甚至舰船修理旧洞的数量他都亲抓落实。

黄海海战

客观说,丁汝昌并不适合北洋舰队海军提督一职。然而放眼整个清廷,一支像北洋舰队这样庞大的舰队,清廷不曾拥有过。其余将领和丁汝昌一样没有统驭经验。留洋归来的一些将领虽然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可是无论资历,作战经验和威望都不如丁汝昌。因此,丁汝昌出任北洋舰队提督一职可以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1894年,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与日军的舰队在东海不期而遇,他亲眼见证了邓世昌率致远舰官兵殉难,而且自己也负了重伤。北洋舰队回到威海卫母港后,丁汝昌满腔悲愤,彻夜难眠,他几次上书李鸿章,请求主动出战,可都被李鸿章拒绝。丁汝昌就是丁汝昌,他不会以“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为借口,违令出征,这就错过了战机。待日本人从海陆两路包围上来时,一切都晚了。更为可悲的是,当时言官物议沸腾,朝廷要对黄海海战失败进行追责,丁汝昌被革去尚书衔,摘去顶戴。旅顺陷落后,丁汝昌又被革职,暂留本任。即便如此,丁汝昌仍实心任事,在威海布防上,建议做好炸毁陆路海岸炮台的准备,以免为敌所用。不料,这又成了他“通敌误国”的罪证,清廷下令将其交刑部治罪。在刘步蟾等将领的通电请愿,李鸿章的极力申辩下,清廷才下令,待丁汝昌手头事务结束后,解送刑部。丁汝昌当时所处环境虽十分艰难,仍力图振作。他召集诸将,筹商水陆战守事宜。1894年除夕,日本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佑亨给丁汝昌送来了劝降书,丁汝昌不为所动,对家人说:“吾身已许国”,并将劝降书上交李鸿章,以明心迹。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三十日,日军进攻威海南部炮台的制高点摩天岭,丁汝昌率舰队从海上用火力支援炮台守军,发射排炮,击毙日军旅团长大寺安纯(为甲午战争中日军阵亡的最高将领)。由于实力悬殊,威海陆路南北部炮台相继失守,刘公岛遭海陆合围,成为孤岛。凌晨,丁汝昌组织的敢死队分为两路,较多的一路负责佯攻,另一路则负责将280毫米口径的克虏伯炮炸毁,完成任务后,敢死队全部牺牲。1895年春节,威海城枪炮声震天。日军从山东荣成登陆,占领了北洋海军的陆地炮台,日军将炮口对准了威海港内,北洋海军成了瓮中之鳖。炮声一响,不少北洋军舰便被自己的大炮击沉。

丁汝昌故居及雕像

当时,北洋海军军心早已涣散,几次发生哗变。丁汝昌只好承诺2月11日为“届时自有生路”。丁汝昌连连发出求援信,字字泣血,“两眼急得似铜铃一样”,可援军就是不来。2月12日,丁汝昌吞食生鸦片,自杀殉国。其他人当时知道他的选择,可都不加阻拦。等丁汝昌自尽后,他们便向日军投降了。丁汝昌任职北洋水师提督,本来就勉为其难。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使舰队成军,并投入作战,足见其功。明知不敌,他依然奋起抗争,可见其勇。为了部下生还,他选择自尽,堪称义举。就是这样一个人,朝廷在他死后不准下葬,竟然还加了三道铁链在其棺椁上,实在令人不平。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