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們似曾相識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突然之間,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所有的一切就好像曾經經歷過?

“似曾相識”的迷惘

某天午後,坐在電腦前,聽着音樂、敲着鍵盤,恍然間產生了一種奇怪的感覺:好像很久以前,我就曾經聽着同樣的音樂,坐在同一臺電腦前,敲下了同樣的文字。這樣的經歷你是否也曾經有過?突然之間,眼前的場景無比熟悉,所有的一切每一個細節,甚至是接下來的所要發生的一幕,你都瞭如指掌,就好像曾經經歷過?

翻開文學作品,《紅樓夢》裏,賈寶玉在見到林黛玉的一瞬間認定林黛玉原是舊相識;狄更斯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我們都有一種偶然而生的感覺,覺得我們所說所做的是很久以前所說所做的事情,覺得我們很久以前曾被同樣的面孔,同樣的事物,同樣的環境圍繞,覺得我們很清楚再往下去要說些什麼,彷彿我們突然記起這一切一樣…‥”

這些都不是文學作品誇張,也不是你有問題了,這種感覺其實大部分人都會有,這就是就是“似曾相識之感”,未曾經歷過的事情或場景彷彿在某時某地經歷過的感覺。

調查顯示,有2/3的成年人一生至少有過一次這種“似曾相識”的經歷。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越可能經歷這種奇特的感受;經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長時間留在家的人更容易經歷“似曾相識”;另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經歷這種感覺。調查還顯示,“似曾相識”的發生率在青年時期最高,此後隨着年齡的增長而逐漸降低。特別是當人們真正開始重複日復一日的單調生活時,它的發生率反倒降低了。

記憶碎片浮上腦海?

其實,我們並未經歷過這些事件或場景,但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是怎麼躍入我們的腦海呢?

心理學家認爲,這是因爲人們接受到了太多的信息而沒有注意到信息的來源。例如,你去朋友家做客,你忽略了朋友家牆上的一幅油畫,也就是說,主觀上你不認爲你看到過這幅畫,但是實際上這幅畫的信息已經被你的記憶庫所記錄。當你再次注意到這幅畫的時候,你的大腦就會告訴你,你已經看過這幅畫了。

製造“熟悉感”的信息可能來源於各種渠道,有些真實,有些卻是虛幻的。小說描寫的情形,或者是在電影、圖畫中看到過相同的情景,當你的大腦在相似的環境下受到刺激,你潛意識的信息就會釋放出來,併產生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有時,根本不需要你經歷過一個完整的事件或場景,你的大腦會在特定情況下把一些記憶碎片加工成一個似曾相識的完整故事。

我們的記憶是分類存儲信息的,聲音、圖像、色彩、情感、時間、氣味……都存儲在不同的地方,記憶再現是把這些要素提取後組合成完整事件。如果在某些時刻我們觸景生情,激活了大腦中一片片記憶碎片,可是在記憶提取過程出了點問題,把儲存在大腦中的不同時間、地點的記憶碎片混到了一起,瞬間再現了另一個完整故事,這偶然激活的“完整故事”與此情此景高度重疊,就使我們誤認爲是“似曾相識”。

大腦神經的錯位

和心理學家的觀點一致,腦神經專家也認爲大腦記憶庫裏面的信息來自於我們本人,不過他們認爲這是腦神經傳輸系統短暫變化造成的。

腦神經專家認爲,把“似曾相識”的感覺放入大腦的不是別人也不是什麼超自然力量,而是我們自己。因爲你所感受到的這些事件或場景,很可能就發生在0.1秒以前,而我們的大腦因“傳輸延遲”,反應不及,等反應過來時,油然產生了一種“似曾相識”之感。

從人的大腦結構來看,位於大腦左半球的顳葉部是一個資料彙總中心,它會排列我們獲得信息的時間順序,當某個器官(如眼睛)攝取到信息後,信息通過兩條神經線路發送到顳葉部。其中一條爲直達路線,另外一條要經過右腦,雖然負責傳播這些信息的神經脈衝速度並不算太快(最多也就是120m/s),但因爲我們的腦袋也就幾十個釐米,所以在這麼短的路程中,兩條線路的信號會幾乎在同時到達——這是正常情況。但在某些特殊的時候,比方說在你沒喫早飯、沒睡午覺、通宵熬夜等等導致精神高度疲憊、大腦處於混亂的情況下,繞經右腦的那條線路就發生了遲滯,在這小小的傳輸誤差中,直線傳播的信號已經到達顳葉部,並且被大腦處理整合放入了記憶庫,這時,途徑右腦的信號到達了,因此就會被認爲是發生過了的事情,從而產生了“似曾相識之感”。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