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保研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或許只有走過的人才知道吧。

9月11日,校團委發佈了第二十一屆研究生支教團24位成員名單。位列保研候補名單上的同學自主報名,通過考覈後前往外省支教一年以取得保研資格,這就是所謂的“支教保研”。

“支教保研”這一詞彙源於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的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範項目,項目的官方定名爲“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它由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共同組織實施,從1998年開始組建,1999年開始派遣,採取自願報名、公開招募、定期輪換的“志願+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國部分重點高校中招募一定數量有奉獻精神、身心健康的具備保送研究生資格的應屆本科畢業生或在讀研究生,到國家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開展爲期一年的支教活動以及力所能及的扶貧服務。

各學校對招募對象的要求大體相同,被推薦學生只限於本校,應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覺悟和專業水平,有豐富的志願服務經歷,有願望並有能力爲西部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綜合成績較爲優秀,中共黨員及社會工作突出的主要學生幹部優先,有科技、文藝特長者優先。

1999年,第一屆支教團總共招募101人;今年,這一數字已超過2000人。隨着這一項目影響力的提升,“支教保研”這個詞組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大衆視野中,逐漸成爲應屆本科畢業生的重要保研途徑之一。但同時,“爲了保研而支教,動機是否單純”“非師範生是否有能力支教”等有關“支教保研”這一政策的爭議也接連湧現。

南京大學新記者採訪了三位選擇支教保研的同學,試圖還原支教保研的真面目。他們中有的剛從支教地回來,將要開始自己的研究生學習生涯,有的剛到達支教地,準備開啓嶄新的一年,下面是他們的自述。

大三上學期,我從上一屆學長學姐那裏瞭解到這個政策,下學期開始認真考慮。心路歷程簡單直接——之前就隱約感受到自己可能無法憑成績直接保研。後來,我得知自己是保研名單的最後一名,等待替補名額的過程讓我心力交瘁,萬分煎熬,就選擇了支教保研這條路。

有很多人都說,不能保研還可以考研嘛,但我其實從來沒想過考研。我考不上的。家長也支持我去支教,覺得年紀較小,耽擱一年關係不大。可能他們不大理解出去支教一年意味着什麼,就覺得只是單純教書而已。且雲南貴州都是旅遊勝地,並沒有安全方面的擔憂。但是我男朋友比較反對,後來又因爲種種原因就分手了。

我所在的支教團被派往雲南楚雄一所高中,壓力較大,一週七天都在工作,幾乎沒有空閒時間。除學校外,幾乎不跟外界接觸。學校去年寒假只有19天,上學期更是排了整整六個月的課。雖說週末有半天假,但是學校不排課表,爲了讓孩子花更多的時間學習自己教授的科目,老師們爭相上課,週末名存實亡。在不是特別發達的地區,或許每個高中都是這樣,每個人都緊繃着。和他們比起來,我的高中生活太輕鬆太開心了。

說實話,我並沒有因爲強度大而後悔過。學生是我撐下去的最大動力,這話真不假。平常可能因爲各種壓力整個人都比較壓抑,但是一想到他們我就有動力起牀刷牙了。每天走進教室時是我最放鬆的時候,像是終於找到了自己。

孩子們的家庭情況比較複雜,約有一半是留守兒童。和當地的教師相比,我認爲我們支教者跟孩子們的關係會更好。首先是年齡相差小,沒有什麼疏離感。其次,對於孩子們來說,我們來自陌生的環境,更有新奇感。

我們陪伴他們一年,可能他們中間仍然沒有人走出家鄉的小山村小縣城——支教團在這個層面彷彿可有可無,但我們起碼帶來了外面的新鮮事物,讓他們看到與山裏不同的另一種可能。

現在批判支教保研的人其實對我們有很大誤解,我自己覺得政策本身沒問題,反而是比較積極的。但外界的很多偏見,比如支教者只是爲了保研才選擇支教,動機不純。我不否認,的確有若干支教點並不急需老師,但這不意味着我們可以完全否定支教保研。

這個政策的確給很多人,包括我,提供了另一條路。且有些人本身就想要並且適合支教,只是這個政策恰好提供了機會而已。

@17屆本科畢業生Winnie

大一時我參加過2015屆本科生畢業典禮,目睹了當年研究生支教團的出征儀式,覺得很有意義。那個時候我就想過,如果有機會自己也要去支教。大三下學期開始認真考慮這件事。

我沒想過考研,如果沒有支教,我可能直接考公務員參加工作。但是本科直接就業相比支教後回校讀研還是下策,畢竟學歷高一些,選擇也相對會多一些。這是大多數人的共識。並且,我讀的是文科專業,這一年的經歷可能讓我對社會的認識更全面,增添讀研的意義和價值。

我和我家人都不擔心安全問題,因爲在哪裏都會有各種風險,我們覺得沒有必要過分擔心。

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剛到服務地的時候難免會有心理落差,有些事情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比如說學校住校生比較多,所以管理制度很嚴格,週末返校要進行“安檢”,我們大部分人應該都沒有經歷過這種事。

我心態比較好,所以沒有太大壓力。雖然說剛開學的時候初來乍到,在人際關係、教學管理等方面都很不適應,但後來就好了。我想着,陣痛期是難免的,畢竟這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平時空閒時間不多,除了上課備課,還有不少行政工作,要看自己的專業書就要另擠時間。

就我個人而言,支教保研還是利大於弊。我們能帶去一些新的理念,同時也能收穫對社會更全面的認識,這些都是對原有舒適區的突破。

@18屆本科畢業生木子

(支教團成員在上課,受訪者提供)

我們班有兩個保研的名額,我綜測排第三,所以暑假的時候就做好考研準備了。那時我對支教保研還毫無瞭解。後來大四開學,一個正在準備支教保研的朋友給我轉發了報名表,我才知道這回事。

大四開學的第一週,我纔開始準備報名支教團所需的材料。選擇這條路一則是怕考研失敗,再則是支教保研的面試一共三天,並不耽誤複習。成功則已,不成功也問題不大。

於是我抱着試一試的態度去了。從得知消息到面試結束,僅僅一週。然而,就算我一開始並不抱希望,等待結果的過程總歸煎熬萬分。結果出來時,我真的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我記得我去辦公室交支教保研報名表時,好幾個老師都說,“你不是能直接保麼,瞎折騰啥。”明明很多人都認可了你的能力,但事實成績就是沒有達到,我覺得有點委屈。我媽媽也很反對我的決定,她覺得浪費一年的時間太可惜了。

之前我覺得自己比別人的進度遲了一年,的確有點浪費,因此選擇了兩年的專碩。但我現在完全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從大三確立自己的興趣開始,我一直在不斷地貼近“教育”二字。真正來當老師了,才發現其中的難度和真實。我自己真正接受支教保研這個結果,是來了貴州以後。

我被派往貴州獨山。剛到時,我在語言和飲食方面都很不習慣。最難的是課務繁重,幾乎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好在支教團的十個人都優秀且易相處。一起開會討論時,每個人都有自己專業視角下的獨到見解。成員的思維會讓你覺得這個人熠熠閃光,我從沒加入過這麼優秀的團隊。

我們一起在貴陽集訓過,一起去過荔波、都勻和重慶。怎樣制定路線、怎樣玩、怎樣解決交通住宿,還有各種突然出現的小麻煩,我們都能妥善分工應對。而在空閒時間,大家都不約而同地努力:有人健身,有人讀書,有人練書法,有人準備託福。

玩樂也是常事。我們每一次旅遊都是說走就走,總是前一天晚上十點的一個突發提議得到擁護,然後趕在十一點前把票買好,第二天一早六點鐘啓程。

但輕鬆娛樂之外,每個人都沒有忘記自己想做的事,都在以積極的姿態篤定地向前。動力和正能量是會感染的,和一羣有自己的目標併爲之不懈努力的人生活在一起,我能感覺到,自己在一點點向理想中的自己靠近。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