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方十五

芍药(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白术,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本云桂枝汤,今去桂枝,加茯苓、白术。

太阳中风后虽然服用了桂枝汤,或者用了攻下药,但是仍然头痛、脖子僵硬、身体感到像是被羽毛覆盖着似的发热、没有汗出、胸口下方(胃脘区)满闷并有轻微疼痛、小便不畅的患者,可以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进行治疗。

以上的六味药,加水1600毫升,煮好取600毫升,滤掉药渣,趁热喝200毫升,小便顺畅后即病愈。

上面的一段话是说:有的医生看到了患者有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这样的太阳中风的表现,就认定了这是可汗证,有的医生看见了心下满,微痛,就认为这是一种可下证,但是使用了这两种办法其病依然未解。实际上这种病人所出现的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看起来是像太阳表证,似太阳中风,但实际上这种心下满,微痛是属于水气逆于心下,小便不利则是水停膀胱。治疗原则应该用芍药10克,甘草6克以酸甘化阴,生姜10克,大枣4枚和调营卫,白术10克,茯苓10克健脾运湿。来达到解肌利水的目的。

注意事项;

由于患者体表的风邪仍然存在(翕翕发热),所以仍然要继续发汗解表,首选还是是桂枝汤。不过,因为太阳经中阳气偏亢而阴液不足,所以就应该舍去桂枝不用,因为再用只会向太阳经灌注更多的阳气,消耗其中更多的阴液,“头项强痛”依然解决不了,而且前面已经用过桂枝汤了,这时候适时地做一些药物调整是很有必要的。(若要坚持原方药物组成一定要有过硬的依据,否则千万不要盲目坚持己见,这很重要),去掉桂枝就是最明智的选择。

延用生姜是为了让其入肺经祛散体表的风邪(也可趁势祛散体表的寒邪)。

用炙甘草就是为了让其经脾阳的转化之后变为阴液上输于肺,起到潜阳退热的作用,同时也辅助增助汗源。

保留白芍主要是为了让其暂缓阳气经肝经上输肺脏,减少肺内阳气的壅滞,这有利于退热:大枣一方面可助气健胃,增强对药物的充分吸收,另一方面因其味甘也可以补充部分阴液。最关键的还是茯苓与白术的使用:加用茯苓主要是引导阴液经膀胱经往膀胱方向流动,以此来潜藏太阳经中偏亢、上浮的阳气,这不仅有利于改善头项强痛,也有利于顺畅小便;加用白术则是方面借助其味甘 入脾之性来升脾,带动药液之水尽快被吸收并送入肺内(即其燥湿功能);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其苦味入胃泻火,以消脘腹部的胀满感:除此之外还要借助其利尿的作用将阴液引导至膀胱内以供气化使用。

服药后要注意,‘小便利则愈’。本汤证为太阳经,腑俱病,水邪凝结,影响里气不和,气越停则水越结,水气一去,经气乃通,三焦通利,营卫疏畅,表证自解。只要小便能转为顺畅、清长,那就说明膀胱经腑之热已被消除,上亢之阳已被潜藏,随着膀胱经内阳气逐渐恢复流动,在经内逗留的风邪也就无法继续藏身了,其病愈可待,所以方后说“小便利则愈”。不仅如此,小便能够通利也说明肺内的阴液已经得到平衡,因为阴液只有先满足肺内的需求才能再从肺脏流出经大肠到膀胱,最后成为尿液流出来。小便的顺畅就意味着肺脏上壅的阳气已经得到潜藏,而体表的风邪(也可以包括寒邪)在汗液能够正常流出之后很快就会被祛除。所以,小便的“利”就是疾病向愈的信号。

如果您对中医草药感兴趣,加《认识是宝》私信,我们可以发电子中医书100本给您!

《认识是宝>>正在征集刘寄奴图片和视频,欢迎投稿。请看这里;中国风动漫本草故事:刘寄奴每天来这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欢迎关注,收藏,转发,评论!

本文由”认识是宝”账号发布,2018年10月10日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