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张微微有些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照片上,一个身穿毛衣的男子正全神贯注地切着冻米糖,一旁两个孩子和一个大人则默默地注视着,似乎有些迫不及待地想拿起一块放进嘴里……照片背后,蓝色钢笔清晰地写着照片拍摄日期“1988年2月16日(除夕)”。

“照片中的那个女孩子就是我,当时13岁,穿着一件大红色皮夹克,旁边的男孩子是我弟弟,穿着一件白色夹克,胸前都是油渍。站在背后的是我们大伯,当时在芜湖教书,而拍摄者则是我的堂哥,那时他刚刚学会使用相机,技术还不娴熟。你看看,把我都没有拍完整。”望着发黄的照片,照片提供者——家住徽州区西溪南镇竦塘村的朱华芳笑着说。

在朱华芳的记忆里,父亲做的冻米糖似乎是最好吃的零食了,拿起一块放进嘴里,不仅清香满口,而且甜透心里。然而,在过去的那个年代,冻米糖并非随时都能吃到,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些。“父亲一辈子以养蜂为主业,靠养蜂养活了我们一家。当时拍这张照片时,我们家的房子刚刚盖好,还是毛坯房,连窗户也没装。大伯一家人从芜湖回竦塘老家过年,父亲便做了一些冻米糖,吃一些,带一些,我们也顺便沾点光。”朱华芳说,父亲做冻米糖选料、舂米、熬糖等过程都十分讲究,为了能让家人吃上松脆香甜的冻米糖,往往提前好多天就要做准备。

现如今30多年过去了,朱华芳的儿子也已到了当年她弟弟的年龄,冻米糖不再是她儿子最盼望的食物。和过去相比,现在的孩子真的太幸福了,改革开放四十年给大家的生活带来了太多变化,“现在不仅吃得好,穿得好,就连出门也变得更加方便了。农村里没有了泥泞小路,都是水泥路和柏油路,过去父亲经常带我和弟弟出门时骑的自行车如今也已闲置在家多年。唯有老照片里,还留存着儿时的记忆,叙述着过去那一段段让人难以释怀的故事。”朱华芳感慨地说,冻米糖在她的印象里是以前徽州人家逢年过节待客的标配零食,但现在更多的则是成为人们对记忆中一种传统情感的表达,这背后见证的是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

(李小云文/摄 来源:黄山晨刊)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