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禮堂大巡禮】這裏是山哈文化的集聚地,龍游畲鄉文化的新地標

國慶期間,沐塵畲族鄉社裏村文化禮堂舉辦了一場“同學會”。令人詫異的是,這個“同學會”不是找個農家樂聚餐,也不是去KTV引吭高歌,而是在文化禮堂進行K歌比賽。

據瞭解,該村文化禮堂擁有兩臺點歌機,爲有需要的遊客及村民提供免費服務。村文書周瀟珺介紹,喜愛唱歌的村民不少,由於地處偏僻,大家難得去KTV,自從文化禮堂建成後,來唱歌的村民越來越多,還吸引了周邊的村民。“中秋節那天,村文化禮堂還上演了首屆農民豐收節。”

畲族風情迎客來

社裏村文化禮堂是個開放式的禮堂,涵蓋了演藝舞臺、畲族文化廣場、畲族農民書畫院等功能。其中,演藝舞臺創建於2013年,設計風格仿造明清建築。總高13.4米、寬14.5米、深10米,分三層,代表着連升三級的寓意。而12個龍頭,則代表着上世紀人民公社年代的12個生產隊;牛腿26只,代表着改革開放後村民自治年代的26個村民小組。該演藝舞臺宏偉壯觀,在全省可謂獨樹一幟。

“文化廣場的建成,讓我們畲鄉人更有了歸屬感!”村支委藍成標介紹,畲族文化廣場面積2000平方米,廣場邊立有四根文化柱,也就是民族團結柱,上面刻有畲族的姓氏:盤、藍、雷、鍾。龍是漢族的吉祥物,鳳凰是畲族的圖騰,柱上的盤龍飛鳳是民族團結的象徵。

畲族獨特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八方賓朋。只見廣場四周建有文化牆4座,展示了畲族發祥地、姓氏、族稱、遷徙、民歌、婚俗、祭祖、宗譜和家訓等,並配套了不同圖案,記載着畲族人民的幾度遷移史。記載了從廣州潮州鳳皇山到浙江縉雲、蓮都、松陽、遂昌及龍游的的繁衍生息、生活習俗和刀耕火種生活。一年四季前來旅遊、避暑、探奇的外地遊客不斷,也助推了該村的鄉村旅遊業。村民藍志光介紹,本地的土雞、雞蛋、南瓜、竹筍、蕃薯和梅乾菜等農產品十分俏銷。

“三月三”歌聲歡

硬件搭起了文化禮堂的臺子,文化禮堂真正的魂由人來舞。

三月春光好,畲族人家忙。“三月三”是畲族的傳統節日,每年此時都會在文化禮堂舉行盛大聚會,並祭祖先拜穀神,載歌載舞,熱鬧非凡,並且還要喫烏米飯,緬懷祖先,款待來客,故“三月三”又稱“烏飯節”。

社裏是個畲族村,上千年來畲族人民在這塊美麗的土地上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民族文化。畲族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民族特點鮮明,山歌、舞蹈、婚假、祭祀等風情習俗、古樸深奧,富有情趣,鄉俚民俗,純樸熱情。

每年“三月三”,沐塵畲鄉男女老少都穿上節日的盛裝,以歌傳情,以歌會友,各種祭祀活動、民俗表演、山歌對唱等此起彼伏,共同抒發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三月三”在保持傳統的同時,不斷挖掘畲鄉風情內涵,不斷創新活動內容與形式,成爲沐塵畲鄉的一大品牌。畲家兒女勤勞勇敢,熱情飛揚,讓遠道而來的遊客讚不絕口,他們紛紛拿出手機拍照,數千名村民和遊客將文化禮堂廣場圍的水泄不通。在村裏,不少遊客還穿起畲族傳統服飾,圍觀畲族婚嫁、坐花轎、打麻餈,品嚐畲家十大美食,酣暢體驗畲族文化。

圖文/王曙靜 微龍游資料庫

編輯/金 妮

監製/章承月

喜歡,請點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