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長大以後,要變成誰誰誰一樣”,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夢想時,父母冷冷的在邊上說“不可能”、“做什麼夢”,這個孩子會有什麼反應。父母就會嘀咕,爲什麼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呢。

點擊上方“果然幸福” 可以關注哦!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有句話說“天下沒有不是的父母”,其實我覺得可以反過來說,“天下沒有不是的孩子”。每個孩子都是造物主的恩賜,他原本具有一些才能和天賦。但是,因爲父母的原因,很可能這些才能就活生生被淹沒。

你還記得王安石的《傷仲永》嗎?五歲就能作詩的他,最後因爲父親教養無方,最後只能“泯然衆人矣”。日本資深教育界記者、《培養聰明孩子10歲開始的習慣》一書的作者清水克彥,就總結出了毀掉孩子才能的父母的七大特徵,做父母的你,具有這些特徵嗎?

毀掉孩子才能的父母,都幹過哪些傻事呢?

第一樁:與其他孩子比較

這裏說的比較,並不是父母唸叨“別人家的孩子”,而是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不一樣。比如孩子們一起畫樹木,其他孩子都是畫上綠色的葉子,但自己孩子卻畫上了紫色的葉子。父母就會嘀咕,爲什麼我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呢?是不是我的孩子有什麼問題?這容易扼殺孩子潛在的才能,也許你的孩子就是那個與衆不同的唯一。

第二樁:把自己跟孩子捆綁起來一些母親的腦海中始終有一個等式——“孩子的成績=母親對自己的評價”,認爲孩子成績好,自己的犧牲纔沒有白費,自己的人生纔是成功的。一些父親腦海中的等式則是——“自己的人生道路=孩子的教育方向”,認爲自己一生這麼過來了,過得還不錯,所以孩子也要沿着自己的道路走。這樣一來,父母將孩子跟自己緊緊的捆綁起來,孩子爲了順從父母的期待,只好妥協、順從,做不了自己。

其實孩子和父母都是獨立的個體,彼此之間非常不一樣,才能也各有不同。父母將自己的人生成敗捆綁在孩子身上,或希望孩子複製自己的人生軌跡,都是自私的做法。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第三樁:在意任何事情的結果有些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事事優秀、樣樣拔尖。比如學習要好、特長要好、運動也要好等等。這隻會讓孩子不堪重負。

孩子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當然存在兩種可能。一些家長只會在孩子做得好的時候表揚孩子,而做得不好的時候就責怪孩子,這樣只會扼殺孩子的才能。其實在孩子做得不好的時候,父母的諒解、鼓勵纔是最重要的。如果父母能忽略掉結果,肯定孩子的努力,才能使孩子繼續前行。

第四樁:對夢想潑冷水

“我長大以後,要變成誰誰誰一樣”,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夢想時,父母冷冷的在邊上說“不可能”、“做什麼夢”,這個孩子會有什麼反應?他再也不會有夢想了。

當孩子描述他的夢想時,他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和鼓勵。孩子才能的界限是你無法判斷的,你不能,不代表他不能。當然,父母可能認爲目標太高實現不了,但你在告訴孩子嚴酷現實的同時,也要鼓勵孩子“加油!”、“爸媽支持你!”等等。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第五樁:把“不行”、“快點”掛嘴邊很多父母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兩個詞其實早就是自己的口頭禪。“不行”代表着對孩子的禁止,而“快點”則是一種催促,對孩子產生壓迫感。

孩子的世界沒有那麼多“不行”,他們是天馬行空的,只有大人的世界充滿了禁區。“不行”只是大人自己的經驗,並不一定適合孩子。另外,每個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喫飯也好做作業也好,父母不停的催促“快點”,只會打亂了他的節奏,妨礙他的成長。

第六樁:不重視孩子所處的新環境

隨着年齡的增長,孩子要適應越來越多不一樣的新環境,從幼兒園到學校、補習班、興趣組……也許一開始,孩子在某些方面是具有才能的,但很可能因爲對新環境的不適應,比如課程設置或者老師的因素,孩子會受到影響,進而阻礙了才能的發揮或提高。父母一定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對孩子所處的新環境有所瞭解,幫助孩子適應。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第七樁:不讓孩子親身體驗有些父母由於自己對很多東西都不感興趣,也沒有好奇心,因此覺得孩子去體驗新鮮的東西是浪費時間、沒有意義,這就大錯特錯了。

我們大概聽過很多成功的故事就是“小時候媽媽帶我去做了某件事,然後我對此產生了興趣……”。讓小孩親身體驗是非常重要的,比如帶孩子打一場球,看一場話劇等等,這相當於給他打開了一扇窗。在此之前,他可能壓根也意識不到自己或許有這方面的才能。

總之,要培養孩子的才能,首先要認可孩子的個性,對孩子喜歡做的事情給予支持。孩子是一個未知的謎,有無數可能性。家長要做的就是給他各種各樣的機會,參與各種活動,發現他的長處和才能。

當然,父母親在帶着孩子參與各種活動時,也可以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才能。如果父母和孩子都能在其中找到樂趣,那整個家庭的氛圍就會非常快樂,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孩子不斷提高才能需要三種“力”

-“接受力”-

-“挑戰力”-

-“持久力”-

“接受力”

對於父母說的話,或者幼兒園、學校老師的建議能聽得進去,能夠及時反省、改正。如果沒有這種“接受力”,才能不能得到發展。

“挑戰力”

“這也想試一試”、“那也想試一試”,不止對各種各樣的事物感興趣,更會積極的行動起來。敢於挑戰且有實際行動,這一點對於才能的提高,無論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上都是行得通的。

“持久力”

做什麼事都是三分鐘熱度,纔開了個頭,就告訴自己“好像不太理想,算了吧”,這樣的孩子即使有一些才能,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擁有持久力,纔是才能發揮到極致的先決條件。

父母是怎樣親手毀掉孩子天賦的?這些傻事你做過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