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三朝元老李勣的孫子——李敬業對武則天執政不滿,他在柳州拉起了隊伍,要舉兵起義。說心裏話,那時候武則天的政治基礎比較穩固,他一個小小的柳州司馬,無論如何是奈何不了武則天的。可這件事情實在是在挑戰武則天的尊嚴。武則天自然不會容忍。

話說684年,皇太后武則天把自己的兒子唐中宗李顯的皇帝廢了,任他爲廬陵王,立另外一個兒子李旦爲皇帝。這個李旦是一個軟弱無能的君主,皇帝沒有當幾天就上表請辭。這給自己的母親武則天來說當然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武則天掀開後宮的門簾走到了前臺,開始臨朝稱制(像皇帝一樣可以下達命令)。

當時,這件事情在朝野引起了非常大的震動。在柳州做司馬的李勣的孫子徐敬業便聯繫了一杆子人馬,他們對武則天廢黜李顯不滿,爲匡復李顯的帝位準備起義。

再說這個李勣,他原名叫徐懋功,早年加入瓦崗軍的隊伍,戰功卓著。在唐高祖李淵李世民父子聲威上來的時候,他不得不歸順唐朝。歸唐之後,李勣的英雄本色得到了更加明顯的體現。跟從唐太宗一路征討,大敗宋金剛、平定王世充、剪滅竇建德、討伐劉黑闥,爲初唐高祖李淵的政權穩固可謂功勳累累。後來,在攻亡東突厥、消滅薛延陀、擊滅高句麗等重大軍事戰役中,屢建奇功。因爲忠於李淵,而且戰功卓著,619年,唐高祖李淵給他賜予皇姓。是高祖、太宗、高宗的三朝元老,備受恩寵。

值得一提的是,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李治打算廢了王皇后,把武昭儀(武則天)立爲皇后。他擔心怕大臣們反對,準備把李勣與長孫無忌、于志寧、褚遂良等顧命大臣召集到一起商量。說起來,李勣還是很講究策略的一個人,他謊言自己生病了,沒有參加高宗李治的商議活動。在商議中,褚遂良堅決反對唐高宗“廢王立武”,弄得李治很沒有面子。但是李治起了這個心思,不立武則天爲後,他寢食難安。某一天,悄悄地找到李勣徵求意見。“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問外人!” 李勣的這個意見在唐高宗李治無路可走的時候,無異於一枚定心丸。李治堅定了“廢王立武”的決心,而李勣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皇后空前的信任。669年,李勣死亡高宗李治就哀痛不已,七天沒有上朝理政。就在埋葬李勣的當天,唐高宗李治親自到未央宮送靈,望着漸行漸遠的靈柩,李治不禁潸然淚下,感慨蒼天無眼。

這回,忠臣李勣的孫子徐敬業卻要反武了。

徐敬業與被貶爲臨海丞的長安主簿駱賓王一起,聯繫了徐敬猷、唐之奇、杜求仁等人,在684年九月以勤王救國、匡扶盧陵王李顯復位爲名,起兵揚州。著名的《爲徐敬業討武曌檄》就是在這時候駱賓王寫的反武倡議書。文章中歷數了武則天的罪狀,言辭犀利,邏輯嚴謹,把武則天寫成了一個十惡不赦的惡棍。徐敬業的人馬迅速到了十多萬,大有很快滅掉武則天的氣勢。說實話,徐敬業是雞蛋碰石頭。武后派梁郡公李孝逸作爲主帥、魏元忠爲副帥,發兵三十萬討伐李敬業。在久戰兵疲的情況下,684年的十一月,李敬業戰敗後逃往潤州,這時候,他的部下內亂,自己的性命也交給了下屬的利劍。

面對一個三朝元老的後人舉兵反對,武則天氣不打一處來,她下令削除多年來前幾位皇帝加封給李勣的爵位聲名,讓他改回徐姓。

關鍵是,武則天發了一個狠招:“發冢斫棺。”於是,陪葬在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李勣墓葬很快被挖開。

至於挖開陵墓後,武則天怎樣懲罰這位已故的先朝老臣,歷史沒有用筆墨回答。

後來中宗李顯復位後,很不滿母親的殘暴。李顯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了結母親和李勣家族的恩 恩怨怨,他下令追復了李勣家族的官位,將陪葬在昭陵的李勣陵墓重新修葺,對李勣的衣冠再葬。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