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年前的今天,1905年4月3日,《革命军》的作者“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死于狱中

邹容小传:一个18岁的富二代,写出《革命军》,成为马前卒

邹容(1885年-1905年4月3日),今重庆人。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宣传家。

年仅18岁时,出版《革命军》一书,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章太炎作序。《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是清末革命书刊中流传最广的,对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贡献。

蒋介石、胡适等在青少年时期都曾阅读过《革命军》。蒋在日本振武军校对此书“晨夕览诵,寝则怀抱,梦寐间如与晤言,相将提戈逐杀鞑虏”。胡适回忆1904年在上海梅溪小学念书时看到《革命军》:“有一天,王言君借来了一本邹容的革命军,我们几个人传观,都很受感动。借来的书是要还人的,所以我们到了晚上,等社监查夜过去之后,偷偷起来点着蜡烛,轮流钞了一本革命军。”

《苏报》称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这本书虽然只有两万多字,但它却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革命理论的巨著,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随后,苏报被查封,邹容自投巡捕房,与章太炎共患难。后被判处2年有期徒刑。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

1912年3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

邹容小传:一个18岁的富二代,写出《革命军》,成为马前卒

留学日本

1885年,邹容出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原名邹绍陶。家庭富裕,是个"富二代"。幼年曾就读于广益中学,是第一届毕业生。1898年(13岁),戊戌变法失败,当得知谭嗣同等六君子变法遇难的消息,他悲愤不已,作诗曰:“赫赫谭君故,湘湖士气衰。惟冀后来者,继起志勿灰。

1902年(17岁),自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开始参加革命运动。他给自己改名叫“邹容”,意思是从此容颜改变、脱胎换骨。

邹容小传:一个18岁的富二代,写出《革命军》,成为马前卒

(留日学生邹容)

革命军中马前卒

1903年(18岁),因与同学张继、陈独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姚文甫的辫子,事后被迫回国。至上海后,与革命志士章太炎、章士钊等人结为挚友,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

1903年5月,邹容的《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刷出版。署名作者为“革命军中马前卒邹容”。书中呼吁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章太炎称之为“义师先声”。 章太炎写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章士钊主笔的《苏报》,刊登了《〈革命军〉自序》,和评论《革命军》的文章,誉之为“国民教育之第一教科书”。

这本书虽然只有两万多字,但它却是第一部系统阐述革命理论的巨著,被誉为中国近代的《人权宣言》。不久《苏报》被查封,邹容与章太炎一同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通缉。7月1日,邹容自投巡捕房,与章太炎共患难。后被租界判处2年有期徒刑。1905年4月3日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

邹容小传:一个18岁的富二代,写出《革命军》,成为马前卒

(上海的邹容纪念馆)

后世纪念

邹容遗体葬于华泾镇黄叶楼西侧(今邹容纪念馆)。墓碑由蔡元培所题,为避清廷耳目,写为“周容之墓”。过神道石阶有石碑一座,刻有章太炎篆书“赠大将军巴县邹容”。墓后为章太炎撰文、于右任书的青石墓表。

1912年3月29日,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追赠邹容为陆军大将军。1943年12月,重庆市政府将城内的新生路改名为邹容路。1946年6月,在重庆市区南区公园建立起邹容烈士纪念碑。

邹容小传:一个18岁的富二代,写出《革命军》,成为马前卒

(重庆的邹容烈士纪念碑)

相关文章